《康熙大帝》描述了一辈人的雄心壮志与丰功伟业,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与气魄,无论是驻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还是身居宫内的世纪老人,或者是身份卑微的奴才,甚至是奸诈的小人,都生龙活虎的跃于面前。社会危机汹涌澎湃、朝夕剧变,人才鼎盛、从虎从龙,臣下奋勇、以死报国,叛逆凶猛、死亦悲壮。正人正直有其正路,奸佞奸诈不失其效用。每个人都有力量,无论是满腔热血还是悲愤怒火。可以说,这样的时代,可以让好人堂堂正正的好,坏人可以彻彻底底的坏,活也活的风云壮阔,死也死的烈性利落,无论哪一种,都决不拖泥带水,不尖刻,不细屑,炎日昭昭,寒风咧咧,气贯长虹,力折流波。
大漠黄沙,海角天涯,生离死别,鱼雁难达。这不是人性的时代,不是温和的时代,不是缠绵的时代,更不是吟风弄月的时代,却是一个生命力真正旺盛的时代,一个真正的英雄与枭雄的时代,一个民族隔几十几百年就需要这样震荡一次的时代,一个真真正正的帝国的时代。
也是一个让我挑灯夜读的时代。
而后,我在图书馆找到了《雍正王朝》。最后是《乾隆皇帝》。
哎呀,我要去洗衣服了。不一本一本的抒发感情了。
《雍正王朝》,虽然旧臣仍有在,但已经缺少英雄壮志的风采,更多的是国家运行与推动。书的主要内容就集中在了“王”“朝”2个内容上:老一代王爷“皇心”不死,挫动各种阴谋篡权,新一代王子“皇帝梦”炽热,你争我夺、誓死方休;再有就是朝中忠臣勤勉用功、兢兢业业,乱臣贼子兴风作浪、贪污纳贿。书的色调由激昂转入了沉重与痛心,用小说的形式,十分细致的分析了做官的裙带关系、帮派关系、存亡关系,塑造了在社会变革中励精图治/夙兴夜寐的一代君臣,也展示了劣质臣子是如何变节与腐败。书也可以为改革提供一面明镜:革新,无论改革还是革命,必须用重手整饬吏治,否则难保避孕不成得孽种。所谓重病缓治,p。
到了小说三部曲的第三部——《乾隆皇帝》,就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舞台,掌声稀稀落落的响起来。王权高度已经确立,不大需要什么力量去推动社会权力集团的内部稳定了。丰收了,丰收了,地里的庄稼该收了,糜烂腐败的时代该到来了。“盛世”来临了,腐化也以更快的速度在人间降落了。从皇帝到臣民,看起来都打算色迷迷的看人了。皇上派出去的能臣干将不是私生子就是亲戚,出去的人不是青楼眠花问柳就是良家妇女堆里找姘头,小人和地主得势了,妖术/玄术/道术也竞相登场了,连杀人的罪状都是私通/乱通的男女关系。整个帝国喧嚣了,盲目了,萎靡了。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头有几句话讲到周培公曾经建造留下的阵寨,后人感叹说,寨子建的水截不断,路截不断,进可猛攻,退可固守,一副崇敬的样子,而周培公,已经是康熙盛朝的旧人了。
前人建功立业而后人望洋兴叹,这是真的悲哀。
我不知道作者在最初构思小说的时候,是否为整部小说系列确定了基调,但是根据阅读得到的感觉,可以反推出,它的确是很明显的分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不同时代;3个不同的时代,虽然不能非常硬性的贴上标签,但是我们还是大体可以看出在这130 多年的历史中,一个朝代的创业/固业/守业和败业的过程,这也大体切合了历史发展的大体方向。在小说的色彩上,也体现出英雄的悲壮/官场的运行/道德的败落等三个波次。
社会如此,书如此,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康熙帝国”是真正的帝国,不以物盛,而以其铮铮骨气彪炳;英气纵横,人才斯盛。
“雍正王朝”是夯实的王朝,没有英雄,而歌其勤政。干臣能士,劳者用其老,佞者杀其佞。
“乾隆皇帝”是醉梦的皇帝,小丑跳梁,一簸箕豆子,没有几块硬骨头,甚至养不出末路英雄。
我对小说三部曲的喜欢的程度,也直接造成了我对历史王朝的喜欢程度,对皇帝本人的喜欢程度。
康熙伫立在历史的山头,俯仰百代都不为过;
雍正担起了沉重的脊梁,不失为一道峻岭;
乾隆却像该响不响的炮仗,从高阔的山坡上——出溜了。
但是无论哪一个人的时代,都吸引我在不同的时候重新拮取其中的几片阅读/品味。生活这么多波折,不看看别人怎么活,自己就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