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雅三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乡下姨奶家照顾,弟弟出生后享受独生子女待遇。
若干年后,母亲过世,弟弟不愿意照顾年迈的父亲。
父亲就把晓忆告上法庭争取养老权限,晓忆轻飘飘一句:“你家户口本上有我的名字吗?你凭什么证明我是你的女儿?”
01
晓雅的父母都是返城知青,结婚的时候已经是大龄青年,婚后一年晓雅顺利出生,虽然是第一个孩子,父母也没有太高兴。
在父母身边长到3岁时,母亲意外怀孕,当时的政策只能要一个孩子,母亲和父亲商量:“要不把晓雅寄养出去,对外说死亡,二胎就能名正言顺上户口。”
“也只能这样了。”父亲也赞同这个观点。
于是在一个夜黑凤高的晚上,父母骑着自行车把晓雅送到了乡下姨奶家(父亲的姨妈),并且还贴心地留下一部分生活费。
刚离开父母的一段时间,环境变化太大:以前晓雅家住在单位的筒子楼,虽然只有一间房子,但家里有电灯,饭菜里有点肉腥;在姨奶家只能用煤油灯照明,饭菜里很难看到油滴,糊糊、饼子配大葱。欣慰的是两个堂哥经常领着晓雅掏麻雀、捉蛐蛐,慢慢地晓雅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没多久,晓雅母亲生下二胎,是个男孩,有了儿子,仿佛晓雅被遗忘了一样,几个月父亲都不来看望一次。
大伯家就两个儿子,大伯、大妈对晓雅这个瘦弱的女孩自然是疼爱有加,有点好吃的仅着晓雅吃,对外宣称:“这是我们捡到的女儿。”
后来爸妈竟然和晓雅断绝了来往,晓雅跟着大伯的姓成了张晓雅。
02
哥哥们不喜欢上学,干活却是一把好手,初中毕业就到县城里的化肥厂当零时工,各自挣钱盖房子。可是晓雅学习一直不错,大伯大妈就咬牙供应。
中考那年,晓雅顺利考上中师学校。那三年,晓雅凭借着学校的补贴和大伯大妈的支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晓雅被分在镇上的中学教书,平时住在学校,周末骑着自行车回家。每月的工资三分之一交给大妈,自己非常节俭,又报考了成人高考的汉语言专业,每学期去市里参加一次考试。
工作的第三年,有同学给晓雅介绍对象,对方是一名军人刚刚回家探亲。这个叫赵俊凯的军人是同学亲戚,算是知根知底,第一面晓雅对他并不反感,三个人一起看电影气氛也和谐。
此后一段时间,晓雅工作、备考、恋爱,生活相当充实。
恋爱两年,拿到专科文凭,晓雅和赵俊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每年赵俊凯有一个月的探亲假,暑假里晓雅到部队探亲,有来有往。
晓雅儿子出生时,在婆家坐完月子,赵俊凯归队,晓雅又带着儿子回到大伯家,大妈帮忙带孩子,大伯也乐滋滋地逗逗宝宝。
一晃三年过去了,赵俊凯面临转业的选择,在家乡和青岛之间,赵俊凯选择了青岛,晓雅也调到青岛工作,一家三口终于团聚在一起。
路途遥远,工作繁忙,晓雅几年才和赵俊凯回来一次,但每个月晓雅都会给大伯大妈寄钱,邻居们纷纷羡慕他们:“养了这个女儿,晚年都比我们幸福。”
03
原以为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不过该来的还是来了。
晓雅的亲生父亲在儿子7岁那年选择离开单位,独自做点生意,慢慢积累一部分资产,不但早早从筒子楼搬出来,还给儿子准备了婚房。
母亲为了儿子顺利就业,在儿子铁路技校毕业后申请提前退休,把位置留给了儿子。
等到儿子结婚成家后,母亲当起了带薪保姆,除了带孙子,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父亲也关闭生意安度晚年。
毕竟就这么一个儿子、一个孙子,父母早早就把几套房产写在儿子名下,并且声明:“最大的一套留给孙子。”
幸福生活没有过几年,母亲不幸患上了肺癌,抗癌5年,母亲还是撒手人寰。
而父亲早年经营生意,并没有社保,现如今所有房产都在儿子名下,儿子倍感父亲没有价值,一直想把他踢出去。
这个时候父亲终于想到还有一个血缘上的女儿,通过亲戚找到了晓雅的联系方式,打亲情牌绑架晓雅,晓雅根本不接招。
父亲来一招更狠的,直接威胁晓雅:“我告你到法庭,履行养老责任。”
“随你的便,你是谁呀?你家户口本上有我吗?谁能证明我是你的女儿?想要我赡养你,可以呀,我会告你遗弃罪,咱们法庭见!”晓雅才不惯着他。
晓雅拉黑父亲的联系方式,内心嘀咕:“赡养大伯大妈才是我的责任!”
生二胎无可非议,但是对女儿构成伤害,就不要再德道绑架女儿,否则,结局难以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