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一直在看阿来的散文,比起小说来说,我更喜欢散文的真。让我可以了解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到底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
我和阿来都生活在成都,他的故乡马尔康也在离成都不远的地方。所以他写故乡的文字以及生活中的沉思,我在空间上都能体会得到。
他的文字很虔诚,就像藏族寺庙里的宗教氛围一样,让人觉得无边浑厚并滋生出一种信仰。
我读到一段文字,那时阿来为了写《格萨尔王》,在嘉绒地区走访了三年。在一个寺庙里,他想:作为一个藏族人,热爱文字,不是国家政策的改变,能上学又学习了汉字,并最后走上了汉字创作的道路,那么他一定是藏族寺庙里的一名喇嘛,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最近距离的靠近文字。
我终于理解了阿来对文字的痴情比宗教信仰更甚一筹。一个为文字而生的人,才能写出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韵味。
读卫校的时候,有一位藏族同学,他的歌喉一亮,万籁俱寂,具有直抵云霄的穿透力。
读阿来的文字,有同样的感觉。在挨近诺尔盖草原的一个小镇上,阿来因为生病滞留了几天。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听阳光薄雾的声音,听马、羊、行人、卡车的声音,听一个小镇在晨曦里慢慢醒来。那种细腻的感官和清晰的描写,让人惊叹。
我怕是一生都达不到那种境界。一是没有过人的艺术感悟力和语言文字的天赋,二是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勇气和魄力。
艺术和文字,就像庄稼,只有在大自然的土壤里才能焕发灵性和生命力。无论是《尘埃落定》,还是《空山》,阿来都是立足于他最熟悉的地方的最熟悉的人和事。
就像沈从文有湘西凤凰县,才能写出《边城》那么唯美的意境和浪漫的爱情。贾平凹有他的商州,《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商州三录》,情真意切的文字才能让人看了多少次都不觉得过瘾。
读一个人的文字,就是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就像和他谈了一场精神恋爱。读到精华的地方,会怦然心动,如同神遇。
对待文字的态度,就像是对待爱情,不但要保持狂跳不已的激情,还要有不离不弃甘苦与共的忠诚。
随着看的文字越来越多,心底对文字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像个痴情的少女一样,总是想着要和文字结婚、怀孕生子、从一而终,还要白头到老才好。
二零一八年,我保持了一个月至少读五本书的阅读量,保持了周更。在这一年的目标就是多读,写随意。
二零一九年,路到底要怎么走,思索了良久,仍不得章法。但我喜欢一句话:一直走,别回头。这新的一年,我再次把它送给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