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三阅兵式上受阅方阵迈着铿锵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先进装备以严整阵列展现大国实力,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安全感。这场盛典不仅彰显了国防力量的强大,更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国家安全需要坚实防线,而这样的防线既存在于雪域高原的哨所,也流淌在纵横交错的江河湖库。作为水务工作者,从阅兵式中看到的不仅是威武雄壮的军容,更是水利事业肩负的“水安全长城”使命,是科技赋能的创新路径,是民生为本的价值追求。
阅兵式上,受阅方阵的精准协同令人惊叹,千人如一的步伐背后是无数次磨合演练。这让我们想到水务系统的“全链条作战”——从水源地保护到终端供水,从防汛抗旱到水环境治理,每个环节都需无缝衔接。成都智慧水务系统构建的“原水-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全链条管控网络,正是这种协同精神的生动体现。各个水质监测点构建的24小时预警网络,如同水务战线的“哨兵”;智能调度模型的指令采纳率,堪比受阅部队的精准执行力;管网形成的“神经网络”,恰似水务系统的“毛细血管”。这种协同作战能力,让我们在应对复杂水问题时如同阅兵方阵般井然有序,在保障城市水安全中展现出强大的系统效能。
阅兵式上展示的高科技装备彰显了国防现代化水平,而水务领域的科技革新同样是守护水安全的“硬核力量”。当AI“化验员”在成都水质实验室实现全自动化检测,效率提升200%;当数字孪生技术让李家岩水库拥有“智能保险”;当CCTV检测机器人成为地下管网的“内窥镜”,我们看到了水务科技从“人海战术”向“智能防控”的转型。这正如阅兵式上从“小米加步枪”到信息化装备的跨越,水务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水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正是这种科技兴水的战略思维,让我们在应对极端天气、复杂水情时拥有了“精确制导”般的精准施策能力。
阅兵式上,钢铁洪流构筑的安全屏障给人以强烈震撼,而水利工程构建的“防洪长城”同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2025年汛期,4512座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603亿立方米,相当于3000多个昆明湖的水量,减淹城镇1299个,避免721万人转移。三峡水库在长江洪水中拦洪126.8亿立方米,降低中下游水位0.4至3.1米,减少灾害损失643亿元,这样的“防洪战绩”丝毫不逊于任何重大战役。这些水利工程正如阅兵式上的战略装备,平时默默守护,用时挺身而出,用“拦、蓄、泄、分”的组合拳构筑起抵御洪魔的立体防线,诠释着“水利工程补短板”的现实意义。
阅兵式最动人的瞬间,是群众游行中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这与水务工作的终极目标高度契合——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用上安全水。新疆棉农牛连兵通过滴灌技术,将每亩用水量从350立方米降至250立方米,不仅节水35%,更实现亩产超500公斤的丰收;成都经过4年管护,排水管网旱天冒污彻底消除,雨天冒污阈值提升至30毫米降雨量,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持续100%优良。这些变化印证着“节水优先、量水而行”的治水方针,也丈量着水务工作的民生温度。从2013到2022年,我国GDP翻番而用水总量基本稳定,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2.8%,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亿万群众的获得感。
看着阅兵式上老兵方阵的坚毅身影,我们想到水务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河长制湖长制的全面建立,让每条河流都有了“监护人”;京杭大运河百年首次全线通水,永定河实现全年有水,这些成就恰似水务人的“阅兵成果”。从“望闻问切”的传统治水智慧到日处理3.2亿条数据的“治水云脑”,水务工作者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续写着新时代的治水华章。
九三阅兵式告诉我们,国家安全是靠无数人默默守护铸就的。对于水务工作者而言,守护江河安澜就是守护家国平安,保障饮水安全就是保障民生福祉。当我们的智慧水务系统如同信息化部队般精准高效,当我们的水利工程如同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当每一滴水都能滋养生命、灌溉希望,我们就真正读懂了阅兵式所彰显的精神内核——守护与担当。水脉连着血脉,水安全系着国脉,在建设幸福江河的征程上,水务人必将以阅兵方阵般的坚定步伐,为民族复兴筑牢水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