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学琴总结引子:
经过市调可以知道,孔子学琴时是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这个从《孔子世家》可以看出来。因为三十五岁时鲁国动乱,孔子到了齐国,与齐国乐官谈论音乐,这个时候应该有一定的造诣了。而能够师从襄子,说明他当时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早先孔子“十又五而志于学”,首先学习的就是《诗》,而且后来诗三百皆能以弦歌之。而《文王操》在古琴曲中,亦不过是没有多少指法技巧的短小曲子。
二、对于孔子学琴的一些思考:
孔子曾说他“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孔子“三十而立”的“立”应是建立,设立的意思。指的是他经过十五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做一件事的目标模型。而“不惑”、“知天命”、“从心所欲不逾矩”必从学习中来,方能实现。
这个目标模型在案例中被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悉乐曲形式;
第二阶段,掌握弹奏技巧方法;
第三阶段,领会曲子意境;
第四阶段,知作者其人。
虽然他先前没有学过琴,但是他有十五年学习《诗》的成功经验,很明白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应当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诗三百孔子能够皆弦歌之,就是说他不仅理解了诗三百的“意境”,还能够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出来,也就是“知其人”。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孔子学琴的目的,或许正是为了使学习《诗》更上一层。
三、目标细分理解《孔子学琴》:
1、师从襄子,首学《文王操》=学习要循序渐进=登门槛=先易后难。
襄子没有一上来就给孔子一个很难的谱子,而是一首很简单的曲谱,让孔子先打牢基础。孔子也没有要求更换这个简单的曲目,说明他也认可这种学习方式。用之于学习,是为浏览,对文献资料有个初步的认识和大致的分类,以便决定对自己有无用途。用之于做事,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越过,先从容易的小事开始,莫要急躁,以免扯裆。
2、熟悉乐曲形式=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市调=找突破机会。
孔子在学琴开始时,先是了解这首曲子,通过一个又一个音符的不断演练,直到能熟练弹奏这首曲子。虽然能够弹奏出来,可是弹奏的技艺还不能说是纯熟。用之于学习,是为通读,对全书要有个轮廓性的认知,以便决定是否值得深入阅读。用之于做事,先调查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事情的整个过程和人物关系了然于心,找到发力方向。
3、掌握弹奏技巧方法=理解曲子的组织结构=目标细分=各个击破。
孔子通过把整首曲子分解成无数个小段,然后一个小段、一个小段的进行学习、体会,不断琢磨,反复咀嚼,在磨练中达到了技艺纯熟。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用之于学习,是为精读,对章节进行深入理解,掌握精髓。用之于做事,在找到方向后,用目标细分来做一个规划。
4、领会曲子意境=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单点爆破做事版=彻底把一件事做透。
孔子通过数量级的练习,不知疲倦,反复弹奏,不断提升,终于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了曲子的内涵与意境,弹奏曲目时,得心应手,意随心动。用之于学习,是为评读,通过自己的心得体会,对文献中的若干观点加以剖析研究,从而可能提炼出新观点。用之于做事,就是专注+执行。把事情分解出步骤,就要将注意力专注于每一个行动步骤上,一步一个脚印,逐个突破。再好的想法,再完美的规划,若是没有执行,一切不过是临渊羡鱼而已。
5、知作者其人=唯知音者知=深知躬行=学以致用。
孔子通过反复咀嚼,完全融入音乐的境界,找到了音乐本身的韵致和乐感,以至于感叹“非文王谁能由此也”!用之于学习,是为展读,不仅要读书内的东西,还要读懂与本书有关的东西,从纵横两个方面引申展开,用以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用之于做事,从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与教训,再遇到同类问题和相似问题时,即可借鉴。即使是与之毫不相关的事情,也因为掌握了推导方法,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不会茫然无措。
四、孔子是单点爆破顶级高手
在716特训时有讲过顶级高手的一个公式:顶级高手=正确战略+高明战术+坚决执行。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孔子到底是不是顶级高手。
首先,看孔子战略方向是否正确。孔子学《诗》遇到瓶颈,欲更进一步,急需要破冰策略。经过思考,通过音乐来演绎诗三百是一个好的发力方向。于是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其身份可以接触到宫内乐官,找到高手襄子,向他学琴。襄子确实是一个高手,懂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推荐孔子先学习类似《文王操》这种短小易弹的曲子,以熟悉乐谱形式为主。《诗》的本质是音乐,欲提升对《诗》的理解必需要先学会弹琴。想要学会谈琴,当前主要任务是先找一位合适的导师,找到的是襄子。找到导师后,学习什么类型的音乐上升为主要问题,襄子向他推荐《文王操》。学音乐、师襄子、始读谱,这是孔子找发力方向的三部曲,无一不透着聚焦的思维在里面。
其次,看孔子的战术是否高明。经过十五年的学习生涯,孔子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都需要经过一个阶段,也就是知道、了解、理解、领悟,直至学以致用这样一个过程。找到发力方向后,便进入到具体学习的阶段。孔子通过十日先熟悉了乐谱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方才掌握弹奏技巧;又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逐渐领会了曲子的意境;最终通过数量级的反复演练和不断反思,对音乐的领悟有了一个质的提升。高明的战术是一个不知疲倦,反复执行,不断提升的过程。孔子拥有着对学习不满足的心态,更懂得细分自己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认为他的战术是高明的。
最后,想要将高明战术执行到位,必须依靠冠军数量级的执行习惯。孔子知道惟有通过数量级彻底做透一件事,才是顶级执行力。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孔子把全部精力都专注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上面,不想其他。每一个阶段都用足够的时间和数量级来练习,绝不会是今天弹奏两三遍,明天弹奏三两遍,这样做肯定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孔子早年学《诗》《书》,中年学《礼》《乐》,晚年学《易》,无一不需要单点爆破的思维和战术与习惯在里面,他确实是单点爆破的顶级高手。
五、附《孔子学琴》故事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十天仍没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熟悉了乐曲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悉了乐曲形式,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你已经领会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我还不了解作者。”
再过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入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最后,孔子说:“我知道那人是谁了:那人体型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谢:“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