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到爱情的时候,我认为有必要和亲情做个区分。爱情,是当你认为遇到了一个对的人,愿意和他/她过一生一世;亲情,是在一起走过大半辈子后,剩下的时间,谁也离不开谁。亲情是是爱情的升华,但爱情未必是亲情的基础。
父母是60年代生人,他们谈婚论嫁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自由恋爱的思想尚未在中国遍地开花,父母之命依然有很大的约束力,因此与其将他们的结合归结为爱情,不如说命运使然——命中有你,命中有我,命运中有子如我。
他们之间什么时候产生了爱情呢?我没有问过,估计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母亲是下嫁给父亲的,母亲说父亲在追求她的人中长相最丑,文化最低,家庭条件最苦,娶她的时候只有一头猪和一筐鸡蛋。我问她:“为什么最后又嫁给了父亲。”
“呵呵,没办法,你外公说他踏实肯干,虽然未必有大出息,但一定对我好。”母亲平静地叙说着当时的情景。
她曾经试图逼走父亲,对他说:“我脾气不好。”父亲说:“我脾气好。”母亲说:“我什么活都不会干!”父亲说:“我会干。”
母亲再也拉不下脸。
我惊讶于老实的父亲会说出如此甜言蜜语,然而,对他而言,不过是陈述一个事实。
“事实证明,你父亲做到了,他一直都对我好。你外公的眼光很准。”母亲有些骄傲。
结婚后,母亲在林场旁的一个企业单位工作,刚成立之初不久,食堂伙食不好,父亲每天骑着又黑又大的自行车,带上煮好的饭菜,往返于林场和城镇之间,来回的二十公里对于父亲而言无疑是场毅力的考量,考量是的不仅是距离的长度,还有耐心的持久度,用现代用语表达为“爱情的保鲜度“。一年后,母亲接管食堂,伙食得到改善后,父亲也终于从每日的跋涉中解放。
结婚后三十多年,父亲用一直用行动践行着他朴实的话语。母亲当然不是什么活都不干,相反,她里里外外都是强人,不仅什么什么都会干,而且比一般的男人干得好。
我虽然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产生的爱情,但毫无疑问,他们产生了爱情,并且产生于结婚之后。
这似乎反现代潮流,现代主流爱情观认为必须在婚前找到意中人,否则宁愿不嫁不娶。好不容易找到意中人,结婚后意中人变成意外之人。
现代爱情观无可厚非,只是刚过易折,缺乏韧性,一味地强调爱情,一味地将两人关系不和谐归结为不爱,将所有的颜色和垃圾都沷向它,爱情自然失去了光泽。
虽然没有看到父母爱情的开端,但我毕竟看到了爱情的样子,现在父亲依然保持着给母亲盛饭的习慣,母亲也喜欢给父亲买各式各样的衣服,穿上衣服之前为父亲梳好头发,然后亲手给他穿上,盛赞一句:“你父亲真是越来越帅,老来帅!”
父母的爱情是老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