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鸣沙山
鸣沙山去过四次,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叔叔在敦煌,一年暑假,我去了叔叔那里。叔叔做生意,我平时帮叔叔干点活,闲了四处玩耍。那时好像对景点没什么概念,还是叔叔让我到鸣沙山玩玩,我才去的。一天早晨,我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准备到鸣沙山转转,看看人人都说的鸣沙山到底是什么模样。出发时应该是十点左右,阳光非常好,带着金黄,光线穿过道路两旁严密的绿化带,将辉煌的光影铺在路面上。道路四周商铺门点等五颜六色的招牌在阳光里熠熠生輝。敦煌的大街小巷我非常熟悉,我骑着叔叔的自行车咯吱咯吱拐来拐去,穿过敦煌的大街小巷,朝鸣沙山去。
那时敦煌研究院家属楼南面正修一广场,一大片的狼籍,正骑到那里,我发现自行车沒气了。左右张望,看一处小商铺前一矮胖男人正坐在地上低头忙着什么,我问他有沒有打气筒,他瞥了我一眼,起身朝远处走去,过了好大一阵子,他提着个打气筒过来塞给我。我连声说"谢谢,谢谢!"他一声沒吭,又低头干他的活计去了。这让我很尴尬,他好像用忙碌的脑勺说,拿来你打就行了,谢啥谢哩!于是我觉得"谢謝"这个词有时太做作。但我还是很感谢这个矮胖男人大老远给我找了一趟打气筒。
过了敦煌研究院的家属楼区,再朝东南拐就是前往鸣沙山的路,到那里也就出了城区进了农村。记得路是一条柏油路,很老旧。路上有拖拉机,四轮,还有驴拉车,在拉粪、垃灰土,拉麦草等,还有拉着前往鸣沙山的游客的大巴车不时驶过。除了驴拉车,每种车过去都会激起一层尘土。我骑车走在马路的边沿上,边蹬车边四处张望。路边一侧是村庄人家,家门都朝着马路。我骑车骑累了就下来走走,边走边窥探路边人家。有的人家,你到家门口,院里的鸡会咕咕地懒散得站起来;有的人家台阶上坐着灰头土脸的姐姐抱着婴幼的弟弟;不时。看到一两个男孩从马路上飞奔而来,箭一般跳进家门;有的人家门前种一些不起眼的花;有的人家门前马路上铺些稻谷让往来车辆碾压。院落大都很简朴,多是土墙土院,墙壁年久剥蚀,很是简陋,看上去村民都不怎么富裕。我骑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和所有的村庄一样,鸡狗低头觅食,门口有树,亦有花园,堆着乱柴,立着农具。果树上挂着蛋大的青果。村前庄后,田畴纵横,庄稼疏菜清新鲜润,田埂里,杂草丛芜。
一路上,看到鸣沙山时隐时现。遥遥望去鸣沙山苍黄无际,绵延起伏,在阳光下很是壮观,于是赶往山下的心情就更急切了,便蹬个破自行车左摇右摆,狠狠前行。但路看起来近,走起来却远,有的地方看是直穿过去就到山下了,可一片一片的田地阻隔,自行车沒法穿行,只能乖乖地沿着车路绕来绕去。
到鸣沙山快十二点了。那时鸣沙山前沒现在宏大,景区门前是一条沙路,踩上去摩挲有声。左侧是商铺摊点,各处游客都很悠闲地浏览"大敦煌"的特产工艺。我也混在人群看各色的人及商铺摊位间精致的工艺品。阳光普照,梵音悠扬,一片自在疏朗景象。景区门的左面是一片梨园,有土坯墙围着,里有农家,听见牛羊咩咩。敦煌人告诉说,从土坯墙的豁口处进去,可进入梨园,在从梨园朝南可到山下,可以不用买票。我按敦煌人说的,从一巷道进去,从一农家后园过去,就进入一大片梨园。梨园很大,老树虬盘,干果闲落,很荒落。穿过梨园,真到鸣沙山脚下了。不远处看到从大门进去的人一群一群兴高采烈地沿一条沙路朝鸣沙山深处去了。我很消闲地坐在梨园边上看着横亘在面前的鸣沙山。几只奶牛在梨园边吃草。放眼望去,鸣沙山浩瀚无边,波澜壮阔,极其温顺,极其绵软,弥散着醇美的阳光的无边而绵绵的味道。我坐的位置由东以下,看来少有人走,细沙板结,无寸草,色泽煌煌,但因凹凸不平,叁差错综,色有暗淡,像刷出的一条河道一一那像是一条风的河道,古远的时光的河道。
那天我去没有进鸣沙山,想着那天闲了再进山好好玩玩,反正有的是时间。这一"好好玩玩"就过了好多年。
后来又去过两次鸣山,爬过山,到了月牙泉边,看了月牙泉边楼台亭榭里嵌挂的名人墨迹……
最后一次去鸣沙山是冬天,正月里。听说去鸣沙山有公交可通,十分钟左右可到。打听好后,我在市中心坐上公交。坐在车上,正想着十多年前骑着自行车前往鸣沙山的情景,公交突然就到了,都不走弯路,一眨眼便捅到景区门口!景区修得宏伟壮观,气势非凡,左侧的村庄梨园不见了,说要修建什么文化博览园,却在右侧设了一片人工桃园,很庞大,很规整。
天气很冷,景区无人进出,我伫在门口朝里谛视,鸣沙山像被周围宏伟的建筑强势挤压,变得远了,远远望去,鸣沙山只像个背影。
天气太冷,我没有进去。
回时我没坐公交,一路走着,一路上新修起的各种建筑宏伟壮观,都是汉代风格,突显着古朴大气。一路下来我去了月牙泉小镇,雷音寺,博物馆等。
一次,一同事说,他和朋友有次在晚上登上鸣沙山,看月亮硕大如朋,触手可及,真是美妙。于是我想什么时也晚上去趟鸣沙山,感受一下那种万籁俱寂,沙山嘤鸣,皓月当空的情景。
但又一想,大晚上的,去鸣沙山是不是太冷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