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多少年前,我就开始收藏各种饮食文化的书籍。
第一次看到写吃的文字林语堂的文章里,专门写饮食的书籍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都是1995年前后的事情。不算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我买的第一本大陆作家饮食随笔是“符中士”的《吃的自由》,那是1997年。在我的收藏里,大陆作家单独出饮食散文集成这应该算是第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时代燕山出版社出了到目前为止港台作家认可的饮食随笔《闾巷话蔬食》。在这之前大陆很多文学前辈都在学随笔和散文,大部分都发表在《中国烹饪》上或其他报纸的副刊上。集结出册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以后。2001年出《闾巷话蔬食》的燕山出版社总编赵珩老师在三联出版社出了《老饕漫笔》,随后,徐城北先生出了《京城杂吃》。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最有意思的是厨师行业写饮食随笔的第一人是在2002年,上海八大金刚之一川菜大师徐正才先生出的《锅台漫笔—烧菜与唱戏》。把烹饪功夫和京剧联系在一起,这是目前厨师写饮食散文出书段位最高的一位。大师早已仙逝,他的徒弟之一各位可能认识,就是北京著名的“绍十三”餐厅的老板王剑勇王总。在此之后台湾和香港的饮食散文随笔开始进入大陆市场,台湾的逯耀东,朱振藩,刘枋,香港的唯灵,一下子把大陆饮食文化市场搞得红红火火。饮食文化学者王子辉出版了《吃喝恋》,紧跟着国内大食家车辐,熊四智先生的散文《川菜杂谈》和《川菜龙门阵》也被集结出版。再往后,沈宏非出版了奠定江湖地位的《写食主意》。现在神农架神仙一样种茶的古清生老师应该是在那些年左右出的美食散文。2005年,殳俏出版了第一本饮食散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饮食文艺就此出现了。往后,台湾文艺范的蔡珠儿,林文月,王宣一,黄宝莲才进入大陆。
写到这里我忽然有一个想法,我的书架其实就是早年大陆饮食文化的一段出版历史。应该好好挖掘一下。我收藏这些书一直到前两年才停止,主要原因是,近五年左右,饮食文化书籍出版内容实在是太糟糕了。我不是尚古主义者,但以前出版的饮食散文,一本是一本。现在出版物和以前相比,不好多说。
与此同时老菜谱一直是我的关注点。更糟糕的是,大陆菜谱九十年代之后状况就走下坡路了。大陆出版的专业菜谱,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都是可以借鉴的,九十年代后,餐饮市场越来越旺,可是技术水平越来越低,菜谱等出版物和技术水平紧密关联。截止到目前为止,做菜已经不是专业领域做的事情,而是属于娱乐节目了。
不说也罢。
前一段时间用了几天写了“酱汁鱼”。当时我沿着黄河流域查阅了很多地方的菜谱,贸然做了一些判断。前两天再翻阅七十年代老济南菜谱,发现相同制作方法做鲤鱼,济南一直就有。但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用酱烧黄河鲤鱼一直被叫做“大烧鱼”而且以济南袁兆麟袁师傅制作最为拿手。请大家从前边的图片和以前的对比一下。
前边说了半天,其实是为现在做铺垫。书读得越多,就越明白自己懂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