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理解中,父母的职责无外乎培养孩子健康阳光的心理,建立行为模式,形成思维模式。父母的角色其实可以定位成孩子人生征途中的引领者,是能力培养的教练。而心理、行为和思维三项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教练型父母工作坊”以心智图为基础,以运用为导向,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为目标,让学习和工作更轻松有效。
本次工作坊已经进行了2天,第一天是心智图的基本知识,第二天是运用。和学员也是从陌生到慢慢熟悉,对于教育中呈现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谈及,也更多的涉及到家庭的教养方式。
学员情况1:
亲子学员之初中孩子,第一天就兴致缺缺,做练习时不参与,晚上和家长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拒绝继续的课程。后和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来以前就有些抗拒,课堂第一天的流程是基础篇,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学习,所以孩子便认为本课程和学习没有关系,浪费的是他学习的时间。
是的,学习是重要的,但是学习的前提是情绪比较愉悦,如果带着抵触的情绪,不光浪费时间,更别提呈空杯的心态来习,以达到最佳的状态。从来我们的学校给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讲解下去,所谓的填鸭,有一天离开老师这条拐棒,怎么走都不知道。至于点是否真的掌握,除了考试以外没有别的验证方式,也没有具体的协助解决的方式。而更高层次的点与点之间如何形成知识面,达成知识体系更是无从下手。
而后续的“有效学习技能测试”中发现该孩子在理解能力和学习梯度上分数都偏低,结合孩子的成长情况,一周岁多母亲去相邻城市发展事业,在陪伴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上有欠缺。看着孩子的测试结果,我不由自主的笑着说:他学到这个程度真的不容易了,特别在孩子的学习意愿很强的情况下。此时他需要的是帮助,要补足,其实就是还成长过程中所欠的。
学员情况2:
家长反应,孩子从进入初中以后,学习成绩逐步下滑,搞不清楚怎么回事。而年前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的理解能力很好,学以致用的分数也很高,但是学习意愿却很低。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基础部分的生活运用很好,而学习运用却有些抗拒,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和家长的进一步沟通中发现,母亲是长期处于领导角色,对于孩子的学习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一直也在进行,但是却用了代办的方式,想这种状态下的目标是自己的目标吗?明显不是,既然不是自己的目标还会有动力?还会有意愿吗?长期以往孩子的学习意愿怎么可能会高呢?是的,欠的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欠的是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欠的是孩子的源动力,那么你打算怎样来还呢?
很久很久以前面对朋友外出拼事业,留守孩子的时候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没有办法再回来,没有返程路可走。如果要绕过去或许要花十倍百倍的精力。
江湖上有句话: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欠的也是要还的,否则他的人生终究是缺憾的人生,或许你很优秀,不能保证他如你一般。
就比如说,早期的亲子阅读没有很好的建立,阅读敏感期没有抓住,阅读习惯自然就没有养成,势必会造成阅读量的短缺,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低下,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他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比如说,当你更多的包办孩子的生活,单方面剥夺孩子尝试和练习的机会时,你永远不知道你所谓的爱已经造成了他的学习障碍——学以致用能力的低下,已经让他丧失了面对未知事物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已经让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已经剥夺了他练习生活逻辑能力的机会。
比如说,当你的强势侵占了孩子的生活,让他习惯于你的安排。青春期的他一方面软抵抗你的安排,另一方面又无力自我安排。由此造成的意愿不足,即便外在动力十足,也会使孩子缺乏真正的目标而自我管控能力有所欠缺。这就是你期待的孩子的人生吗,一辈子在你的安排和管控之下?
比如说当你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一件事情应该达成某一高度或者你简单告诉孩子要做什么,却没有协助孩子来细分原因和步骤,孩子怎么来简单快速的完成你的目标和要求呢?你的以为和你的高度只是建立在你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经历的基础上,是否适合孩子?如何分解步骤到可执行的范畴?引导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的梯度过陡,从而理解不全,形成知识点的疏漏。
欠的总是要还的,追根溯源,当下的不合理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找到缘由所在,有些是可以改变,有些则很艰难。教育不是有钱、有闲就可以,还需要有心,有陪伴,有方法。教育也不是撒手丢给其他的机构,最好的教育在家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家庭中实现,你是自己成长的教练,也是孩子成长的教练。你准备好”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