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

日前,台湾马英九拜谒南京中山陵,而后又到湖南祖先墓前祭扫,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恩,更是唤醒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民族记忆。据考证,清明节始于春秋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祭祀文化,相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每年上到陕西黄帝陵的公祭仪式,下到全国各地老百姓的祭扫活动,都是礼敬祖先、慎重追远的传承之举。

3号上午8点多钟,我们家族三代一行30多人一同进行祭祖活动。今年特殊,没带孩子们来,往年都是随往。让他们亲身经历这一年一次的活动,慢慢知晓血缘的延续,体味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好过百倍,对他们的成才成人大有好处。曾记得,过去前往都是步行,有辆脚踏车就是稀罕物。可惜从龙头、大杠到后座挂满东西,只能推着走。现在大不一样了,几家开的各种汽车前后连起来就像一个车队。

在前往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隔窗眺望。此时的我悲喜交加:今天祭祖,不免伤感;而眼前的美好又让我欣喜。条条农田,一片碧绿;瓦房红楼,不亚小城;桃红柳绿,鸟鸣雀跃。农业的兴旺,农村的新姿,农民的笑容,都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一切得有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努力啊!家乡的秀丽就在这希望的田野上,人民的幸福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

这时,嘀嘀的喇叭声打断了我激动的思绪,车到了。路前方左手边是晋北村村部,正门上方有一块牌匾,“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八个大字十分醒目。我们的车子依次停靠在村部前面的中心路上,从西山右拐向北到目的地还有一千米左右要走。几年前只是条田边小道,坑洼不平,走得很吃力。要是碰到下雨天就惨了,跑前滑后,扭左甩右,犹如海滩拾泥螺,气喘吁吁喊加油。现在大变样,一条三米宽的水泥路通往南北,祭扫的人可以直达。享福啊,这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带来的好,真是感激不尽!

下车后,大家手里不能空着。从各自的后备箱里像变戏法似的,有拿不完的东西。什么摇钱树、聚宝盆、各种贵重礼品盒、金银元宝、一梱梱票子(有的是美元),票面很大,一张少则百元,多则上千上万甚至上亿);鞭炮、花盆、帐子等等;还有桑剪、锯子、小锹、抹布等扫墓要用的东西。长辈们说此事不作带扫帚,只能用旁边的软草扫。唉哟哟,叮叮咚咚还挺全的。这还不算,还有糕点馒头水果……真来斯。老师要备课,祭祀要备货,不简单。

今天的人还真多,来得也早些。远远的已是爆竹声声,纸烟升腾了。我们全家老小排成一路向前。远看,别人还以为是哪个单位来扫墓的呢。祭祖的队伍里中年人为主,但也有年长的,已经70多岁,80多岁,甚至还有两位90多岁的。更值得骄傲的是我父亲今年99岁,照常是一年不间的参加。耳聪目明,跑个头二里路不费事。以他为榜样,没有谁说走不动的。再说就当是踏青,放松放松心情嘛。“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看看路的两旁:菜花飘香蜂飞来,一望无际是蒜海,农村风光无限美,尽收眼底情满怀!

今年是闰二月,民间说法不一。有的人说前二月扫墓好;又有人说当清明那天正好是月半,月亮圆阴气重,不大适宜;各种传言只是听听而已,主要还是查了天气4号后有雨,所以最后拍板定为3号上午。当天雨是没下但风不小。东西要抓住压住,不然块块飘的,好在人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并非说是清明的前后天天雨纷纷,也不一定要个个断魂。诗人是借阴雨不适的景,抒发自己的悲伤之情。今天我们还是注意的,因为怀着沉痛的心情去祭扫,所以没有人穿红着绿,喧哗说笑,在墓地也是默默表现出对先人的深切缅怀之情。

按照辈份,我们先后到几个地方祭拜。每到一处,都是男的修树锄草扫墓,女的擦碑摆供品。有摆花盆的,挂帐子的;有把摇钱树什么的拿到前面堆到一起的。有条不紊,一一当当。接着便是化钱磕头。一般是两人一来,手心向下,连磕四个头。家里特殊未到的,有人先打个招呼,上班呀上学啊,一个不少的代磕,礼多人不怪。要懂得,这深深的叩拜之中寄寓着我们的哀思、纪念、责任、情怀。老长辈只要他站着拜拜就行了,可他们还是坚持跪着磕。一是展示自己不老,二是表示真心求福,三是为子女儿孙放样子凡事要认真,要到位。此情此景,让站在一旁的我不禁想起:人这一生如果没有根,走到哪儿都是漂泊。根就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现在根就在前面。全家这么多人就是在寻根问祖,永不忘恩!我发现,有很多传统节日,各处做法都是耳闻目睹,心领神会,约定俗成,一代传一代,七不离八就可以了。从来没有什么行文规定,也没有政府开个会统一要求。有的老人不放心,叽咕叽咕的,祷告以后的年轻人不知会不会做,肯不肯弄呢?唉,实际上不要多操心,你们也顾不了那么许多。说不定新时代新做法会更好呢。只要心诚,有孝心,不忘本就行。

有意思,有人磕了头还拱手求老祖保佑。保这保那,一句话,就是要祖先包全家一切都好。其实,人们相信的不是鬼神,而是相信先人对后人的爱永远不会消失,正直、善良、勤劳的家风代代相传,那当然幸福美满、好事连连,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了。

拜也拜了,愿也许了,鞭炮也放了,好了吧。可我老伴还招呼大家等一下。对了,还要分东西吃呢。图个吉利和好口彩,谁不想呢?来时带的不少东西取谐音,很有象征意义。吃糖块甜甜蜜蜜,吃苹果平平安安,吃糕点吉星高照,吃馒头蒸蒸日上,吃香蕉是香饽饽……心想事成,这是必须的。

有个小细节很好玩,大部分供品主家不带走。可没等主家人走远呢,就有人跟上来收了。主家看到了想管,又一想,只要我们心意到了就好了,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拿去拉倒吧。

祭祀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是聚餐,可称为完美的收尾。原来是活动结束各自散场。现在有了与时俱进的新规,说是一个家族四代同堂,大小几十个人平时你在东他在西,这个京那个城的,这个上班那个有事,很少遇到。时间一长,变得远亲不如近邻了。天长日久,也许是面熟目生,大水冲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清明节人到得多,比较全。我们长辈也都一天天变老了,何不趁此机会聚一聚呢?再说现在各家也都用得起。千金散去还会来,亲情疏远难再回,说得多好啊!办法是老长辈三个门头,每个轮一年,三年一翻,办酒由儿子负责。自从那年新策出台,祭祖才真正有了开头过程和结尾,太好了!

借问酒家在何处,主办笑指老地方。美酒佳肴,热热闹闹。你喊我答,我敬你回,酒过三巡有真情。酒杯碰得当当当,足见金家多兴旺!桌面上觥筹交错,似醉可心里有数。相敬相爱一家亲,不问昨天今天和明天。

清明祭祖一是追思故人,表达真切的敬意和不变的孝心。二是对后来人的生命教育。让晚辈们知道我从哪里来,终究归到哪。

每个人都要珍惜短暂而美好的一生。人最最宝贵的是生命,只有一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此为人生;开枝散叶,寻根感恩,此为亲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