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三章
事物的这些外在属性通过阴阳的变化染污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介质,限制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全部和本质,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一步就会阻碍了我们进一步探索事物本质的东西。拥有须陀洹果位的修行者,扫除了六尘对六根的污染,所以他们不仅能看到事物属性的阴阳变化,更能悟得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规律,用“先知”的能力,驾驭事物,好则进,坏则退。《鬼谷子—内揵》中说:“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这就是他们被世人称为“圣人”的原因。
今天我们继续讲修行小乘二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往来。按小乘佛法,所谓欲界思惑,分九品,须分七次破,就是须七返生死,方能破之。所谓一返生死,就生到天上,天报已尽,即转生人间,受尽人间福报,再生到天上,如此者六返生死,即算破了六品思惑。还余下三品残惑未尽,还须一返生死才能破之,就是再要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才能断此余惑,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贪、嗔、痴”的特点,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
从初果和二果,可以看到,修行的果位越高,离相的境界越高,初果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二果就增加了断绝“贪、嗔,痴”,让修行者远离欲望、贪婪与痴迷无知。在佛界,修行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修行之后必须经过测试与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是顿悟(修行上有大幅获得),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后才能获取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佛教诞生于世间,必有世俗的一面,从修行证果来看,还是那句经典: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也同样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人受得是世俗教育,佛学弟子修的是佛法理义,一样要经过坚苦卓绝的学习过程,才能到达一定的学历与境界,这就是上乘佛法修行的六度之一精进。只是,世俗教育,是学习人类不断积累下来的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修行佛法,是通过不断的放下,舍弃世俗经历印在我们心中的各种思相与认识,脱离现象看本质。一个是积累,越积越累,一个放下,越放越轻。这也就是现代人越来越多修行佛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