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突然对晚清的历史来了兴趣,为何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又得以续命60多年,为何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能英雄辈出,像我们熟知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又是如何相知相惜,共同匡复大清。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我通读了梅寒女士所著《曾国藩传》,深有感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多少英雄人物曾经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英雄的背后,在建功立业的同时,常常也伴随着毁誉参半的争议。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白杨坪村的普通家庭。他的父亲为了光宗耀祖考取功名,一次又一次的参加乡试。虽然年年考年年败,依旧日夜坚持不懈地苦读赶考,直至第十七次的参考,考官感动才勉强给予秀才,父亲的举动影响着小时候的曾国藩,曾国藩自幼读书就有一股子的钻劲儿,长大成人做事亦是如此。考上举人后,他第一次去京城参加会试,虽然在会试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由于父亲活生生的励志教材,以及家里的鼎力支持,并没有击倒他的意志。他一直留在京城备考,直到跻身士林,步入仕途。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由于自己本身的勤奋与努力,加上深得考官老师穆彰阿的欣赏与大力举荐。他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书写了大清官场上的神话。正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此时的大清八旗子弟和绿营兵勇早已腐败无能,毫无战斗力。他只手创建湘军,被誉为“湘军之父”。虽然他不擅长领兵作战,但却率领着湘军转战大江南北十余载,后期他的学生李鸿章和幕僚左宗棠更是创建了淮军和楚军。曾国藩力挽晚清将倾的大厦,还迎来晚清难得的几十年同治中兴的时光。但他也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残酷的刽子手。晚年的他,在洋教案中与洋人谈判交涉,更是背负了“吾祖民贼”的千古骂名……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像曾国藩这样争议如此大的历史人物并不多见,我认为他一生致力于读书,推崇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环境下,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是很不容易的,他实现了儒家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理想境界,可为孔孟以后的“亚圣”,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至于一部分人视其为扼杀农民运动的元凶,说他是汉奸卖国贼,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其实,这世间并无完人,圣贤身上也有瑕疵。
曾国藩既非千古完人,也不是千古恶人。我觉得要把曾国藩置于人性的舞台上来进行勾勒,在家里,他是孝子孝敬父母,对曾氏兄弟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也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寻常男人的苦恼。在官场上,他有春风得意的时候,时常也会步履维艰,有过常人不及的风光,也吃过常人不及的苦。在战场上,作为湘军的最高统帅,有着数次不堪忍受失败的打击意欲自杀的经历……
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坚韧不拔,谨慎从事,对国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也有着犹豫与挣扎。他从一个乡下子弟成为大清的勋高柱石乃至一代名臣,靠得不是天赋也不是过硬的资质,而是他的坚韧与努力。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可谓步步荆棘、行行血泪,这无疑是一部传奇。
曾国藩所处的晚清时代,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朝代,内忧外困,风雨飘摇。他深处其中,大清朝廷既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机会,但又曾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推入进退维谷的绝望之境。转战南北二十年,他虽然拥有一个庞大的幕府,里面有自己的好友、知己、曾氏兄弟、学生。但是,他也不乏与同僚下属明争暗斗,彼此合作又相互算计。就这样一个集复杂与矛盾一身的人物,如若没有对其所处的时代来进行冷静的思考与观察,是很难做出相应的评价。
想聆听那个时代声音的读者,可以耐心的去阅读这本书,面对书中一些理不清的人物关系和复杂的战况,可以冷静下来,从头再来,慢慢梳理。当你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