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永教授人文小记
我在吉首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耳闻目见过几次张建永教授。那时张教授在文学院执教,兼学校管理工作。我读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术业有专攻、思维有狭隘,没有有幸与这位声望很高的学者型领导、教授结识。
研究生毕业后,我幸遇县里人才引进计划,分到泸溪县委党校工作。迄今为止,有过两次与张教授见面的机会:一次是陪同张教授与另外一名女教授到乡镇调研,另一次是在我县潭溪镇的“醉美潭溪”椪柑节。两次见面,面对面交流时间都不长,第二次更少。但我很庆幸,毕竟留下了张教授的联系方式,毕竟张教授也同意我加入他的微信,以致于有后来偶尔微信交流的机会。 张教授身材高、身体壮。身高是基因遗传,强壮是常运动。张教授嘴里常叼着一枝比黄永玉先生稍长的烟斗,也是个烟鬼。志不同而趣偶同,我对吸烟喝酒的男人有好感(借酒发疯的除外)。我还有自己的歪理邪说:一个男人既不抽烟又不喝酒,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类人过于理性,保护意识太强,缺少生活情调。 我阅读张建永教授的文章,发端于微信朋友圈。都说智能手机是“新型鸦片”,我却不这么认为。智能手机到底是好是坏,无法定论。要看使用它的主体怎样。通俗地讲,你用智能手机干些什么。于我来讲,我就很是要感谢这个微信朋友圈。因为有它,我才能看到了张建永教授的美文、配有哲理性的美图。因为有它,我手上才拥有了他的自媒体微信随笔著作《行走的树》(上下卷)。张建永教授属于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万篇文的人;是一位闲不住、憋不住的人;是一位身体与思想不断行走与探索的人;是一位永不服老的人。正因为如此,张建永教授在退休之后,依然行走于江湖,也才有了他的新著《行走的树》。
张建永教授的文字非常简练干净。《行走的树》每一篇文章,有长有短,短的居多。但不管长短,我无法挑出一个多余的字。仅从文字的严谨、简练、干净这一角度来讲,我感觉达到了十九大报告的那种境界。但与十九大报告不同的是,后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前者是个人的功底与态度,我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读张建永教授的《行走的树》感觉是在听相声。我好几次都管不住自己的嘴,笑出声来,顾不上旁边还有同事。但我感觉又不是完全像是在听相声,听相声只是一笑而过,而读张建永教授的一些文字,让你笑过之后还会体会到一些生活哲理。仅这一角度来讲,与钱钟书先生散文的经典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举一处例子吧,在张建永教授《贺一个小牛人抓住两个世界级大牛人》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86年出生的赖志强绞尽脑汁,累得这个86年出生的像是68年出生的一样,头皮一片荒芜,没遮没拦,直接面对青天”。如果你是读者,如果你用心读了,你要是不笑的话,只能说明你情商低。但笑过之后,你无需过多思考,其实就会体会到张建永教授是想通过这种诙谐幽默的描述,告诉读者一个人生哲理:成功需要艰辛的付出。用习总书记说法就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幽默是智慧,只有充满智慧的人才具有幽默,张建永教授是一位智慧满满的人。
张建永教授的文章,可圈、可点、可赞之处,俯首可拾。基于文章标题,更是源于我个人能力、见识、水平有限,只能以小记以记之。各位读者如有心,可自行阅读张建永教授的《行走的树》,道听途说,不如亲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