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可胜
学习强国 上海学习平台)
立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从立秋开始,农历进入了下半年。时光如此冷峻,片刻也不会停留。“秋”,《说文解字》解释:“禾谷熟也”,农作物成熟了。立,“建始”,不同于一般的开始,是能让人清楚地看得见了。季节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古人认为,没有绝对的阳,也没有绝对的阴。夏至最阳,阴气滋生;冬至最阴,阳气滋生。阴阳转换,是一个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每个节气都分三候。立秋第一候,“凉风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春吹东风,夏吹南风,秋吹西风,冬吹北风,古人注意到,四季与四方、时间和空间是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并没有出伏,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但早晚的凉风已经悄悄地来了。《诗经》说“七月流火”,傍晚时大火星西沉,也是天气转凉的意思,不是指天气太热。诗人刘翰《立秋》写道:“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经历了大暑的酷热,凉风总是让人舒适的。第二候“白露降”,白露就是夜空中出现的白茫茫的云气。诗僧仲殊“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应当写的就是此景。苏轼立秋后夜游赤壁,目之所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赋》是中国文学最好的篇章之一。第三候“寒蝉鸣”。寒蝉,一种体形较小的蝉,夏末秋初鸣叫。古诗词中,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而秋天的寒蝉,则表示悲戚,多用于离别的感伤。柳永代表作《雨霖铃》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有效烘托了离别的氛围。
秋也叫“金秋”。金秋,不是金色的秋天,也不是金黄色的秋天。这种理解,纯属望文生义。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来解释世界,解释万物的形成和相互关系。五行中的木对应东方和春季,火对应南方和夏季,金对应西方和秋季,水对应北方和冬季,土对应中央和四季的最后一个月。金秋就是秋,对应了五行中的“金”。成语“金风送爽”中的“金风”也就是“秋风”,不是金色的风。
春为一年之荣的开始,秋为一年之衰的发起,所以“春”“秋”“春秋”都可以代表一年。歌词上唱,“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千秋万世、千秋万代、千秋万岁,都表示年岁很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就是一个秋天,代表一年,这已经够夸张了。但后人更加夸张,说“三秋”是三年,也讲得通。“秋”也特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诸葛亮《出师表》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明自己是临危受命。还有一个成语叫“多事之秋”,不是什么好话。
据说女子多伤春,因为春天易逝;男人多悲秋,到了秋天才发现自己空有雄心壮志但一事无成。写秋天的诗歌,多半低沉萧瑟,但也有例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诗人刘禹锡,是政坛诗坛打不死的“小强”,只有他才能写出这么昂扬的诗句。
如果要找夏天的标志,首先就是荷花;如果要找秋天的代表,首先就是梧叶。梧桐叶子脆弱、敏感,最能感受秋天的到来,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专指梧叶:“梧叶飘黄”“梧叶舞秋风”“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朱熹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勤奋的人,总是觉得时光易逝,所以最能珍惜,于是时光也能赐予他们最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