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利刚
我们都知道注意力>时间>金钱,在这个式子中注意力是最宝贵的。我们说,所有的产出均依赖于注意力。
可我总是有这样的经历: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待同样的事,同样专注的去思考,可结果却是每次都有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写作这事,同样专注的花1小时去思考写作内容,可有几次偏偏就是抓破了脑门也想不出。
为什么会这样?是注意力的质量有高低吗?可注意力的定义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的关注能力啊。所以本质上注意力并不决定产出的质量,只能说产出依赖于注意力,而决定产出质量的一定是其他某种东西。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研究某件物体,研究的结果绝对依赖于我们的“观察力”,可“观察力”并不决定我们研究的结果吧。同样是“观察”,若是用了放大镜或是显微镜,那绝对比用肉眼直接“观察”所来的结果更精确更深入啊。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某种测试来进行“观察”,那样所得到的结果岂不更深入。
所以仅仅是“用注意力”还不够啊,还得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深度去“用注意力”。
我们把运用注意力在大脑里进行推演、运算的行为称之为——思考。那么,决定产出质量的是思考的深度和思考的方法。我们暂且把他们统称为——思考力。
依此,我们更新一下这个价值观:所有的产出依赖于注意力,产出的质量依赖于思考力。如果说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那么决定注意力价值高低的其实是不同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