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是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被誉为“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的贾雷德·戴蒙德。虽然《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在2006年才面世,不过它的原版却差不多早已在10年前就出版了。该书于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国家地理学会还特地根据本书拍摄了纪录片,并于2005年7月在美国公共电视网播出。此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枪炮、病菌与钢铁》主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指出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否定了人种决定论。本书可以看作是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补充,因为它也强调“自然状态中几乎没有任何不平等,所有现在生性的不平等来源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并随着这两者的发展而逐渐加深,最后总在私有制和法律建立之后,确立成为永恒的合法现象。”只不过论证的方式不一样,本书因为作者出身的缘故,更偏向于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读完本书,再去读《人类简史》,又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根据作者的表述,本书试图提供“最近13,000年来所有人的简短历史”。但本书并不只是描述过去历史的书;它试图解释为何欧亚文明最终可以存活下来并战胜其他文明,同时驳斥欧亚霸权是由欧亚知识份子或道德上的优越而来。戴蒙德认为人类社会中权利与技术的歧异无法反映文化或种族上的差异,而是来自于被各种不同正回馈循环强力扩大的环境差异。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以来自非洲西海岸的耶力之问—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运到了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作为引出点,半回答半论证环境差异对人类发展影响之巨大,构建本书的所有章节内容。
根据科学研究的特点,为了验证某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一般采用单一变量控制法。说的简单点就是除了某个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就好比跑步比赛,我们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采用同样的里程和评判标准,我们才能得出用时最少的跑的快。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点作为锚点,作者把时间点拉到两三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已经是智人时代了,什么尼安德特人、爪哇人、直立人基本被灭绝,只剩智人了,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家利用工具的能力也基本相同,获取食物也基本靠采集和狩猎,没有语言和文字,也没有各种社会制度。除了环境不一样之外,其他的生存状态基本跟如今的黑猩猩差不够。作者把这一锚点作为各地人的起跑线,然后研究不同地方的人的发展是如何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的。
马克思老人家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要发展先要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而经济基础无非就是有食物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住的话一个山洞可以住上几千年,穿的话一件真皮可以管好几年,而吃的话主要靠采集和捕猎,在没有学会种植和畜牧之前,这个对环境的依赖很大。因此地方的物种丰富和获取难易程度在影响着当地人的食物来源、温饱程度,进而影响食物的剩余和人口密度。食物有剩余,才能让人注意到动植物可以驯化,从而为农业铺平道路。有了农业就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因此会出现食物剩余,促进人口增长。人口一旦增多,就容易引发纠纷,需要建立各种行政制度进行管理,导致国家的产生。除此之外,庞大的人口需要跨时空交流,因此会促进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同时种植和畜牧也强迫人群居下来。人一旦群居下来,好的方面是可以促进经验分享,推动科技进步;不好的方面就容易污染周边环境,滋生各种病菌和疾病,对世界的认识会囿于地域环境,形成偏见。与此同时,会产生一批不劳而获的知识精英和官僚人员,形成社会阶层。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会借助神的力量,宣扬发展宗教,实行愚民、弱民、安民政策。不过这些都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一旦阶级固化,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战争和革命。对外发动战争,不仅能够缓和阶级矛盾,还能实现领土扩展和资源虐夺;对内革命,有利于满足低层阶级的需求,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朝着平权方向发展。
作者从影响粮食的来源和驯化的环境开始论述,到地理轴线如何影响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传播,再到上层的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达地区为了转移社会矛盾、攫取更多的财富而实行的扩张之路,从而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发展格局,回答了耶力之问。枪炮、病菌、钢铁只不过是由环境引发不平等的几个标志而已,其他的还有粮食、文字、文化、思想、制度等。环境是开端,粮食是基础,人口是动力,武器是手段,科技才是本因,它让欧洲逐渐领先于其他地区,从而席卷世界,奠定当今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