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当当网打折,我买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关于禅学的两本书,看之前,我觉的挺感慨,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但现在很少能看到禅宗的相关资料,更别提将禅学和心理学两种学科进行学术越界研究的书籍或文章,我有些疑惑的认为这是教育缺乏思考的结果。太重实际收益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缺乏自主思考者及静心做学问的学者。
当然,毕竟我对禅宗的发展并不了解,因此我也自我反省,是否是我太狭隘了?
这几天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想,禅宗在宋朝后的失落及在日本的兴起可能也与历史发展有关,毕竟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太过隐晦,单“不立文字”一点就限制了禅宗的发展,但在日本却减少了限制,而且因为日本早于中国发展了科技,所以在思想学术方面更加先进和具有包容及兼容性,而中国的心理学是近二十年才开始发展,且国人在做学问方面似乎更实际一些,因此跨越心理学科,与宗教学术一起研究“人”的问题的学术研究,似乎应该是比较落后的。
几年来,我喜欢看的书越来越杂,从最初的散文、小说到饮食文化、营养学,再到佛学、哲学、心理学,再回到传统国学类,如道家思想,又到世界比较流行并经典的社科类书籍,有的人说我眼神好,能看书,但看书,本来就是一个累活儿,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我认为我看的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能解决某一点或某类“人”的问题。
读这些书的终点在哪里?我其实并不大知道,去考心理学的执照么?去深刻研究某个学科么?在读书的目标方面,我想我是有点迷茫的,毕竟从根本上来讲,我希望读书改善我的生活,让我能够在未来从事与读书有关的职业,从而发展我的特长。
我并不是不喜欢现在的职业,只是现在的职业并不是我特长所在,我想让我在擅长并喜欢的职业里长期发展,尽可能的在有生之年创造自我的价值,输出自己的能量,让自己这辈子不白活。
这位日本的铃木大师的书带给我的震撼犹如一场地动山摇后的宁静,在他的《禅与心理分析》这本书中,不仅将禅宗学术钻研透彻,还与西方的心理学一起进行分析,得出禅学超越了心理学的结论,换句话说,禅学是直指心理学、哲学及相关解决人的问题的根源学问,是生命学科的渊源。
我不知道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不是来自禅宗的“直指人心,以心印心”的境界,但不管是不是,所有的这些学问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让人们更好的活着,更好的生活。
如今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关于解决“人的问题”的研究却是还很落后,就像今天看到的吴晓波关于马云在10月24日外滩论坛的讲话的文章中说:近二十年来,信息化革命以前所未见的方式将世界推平。与此同时,数据、智能硬件、新材料等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和新工具,对人类行为及公共治理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深刻,由此产生出大量的专门知识。经典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分子在这些领域缺乏及时响应的知识储备和获取能力。
人不能因为曾经病过,就一直病着,又或者一直想着病,即便是健康的人若是天天想着疾病,那也是要生病的呀,因为心态病了。心理疾病一般长时间不能治愈,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患者对于家人或亲朋给予的爱护关照的依恋,因为害怕病愈后,家人亲朋会减少对自己的关注,从而总是潜意识的让心病反复发作,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或疾病,都需要自己主动进行干预和自愈。
下午在看铃木大师的著作的时候,瞬间,我有一个感悟,心理治疗的过程,不是心理医生的本领有多大,而是能够引导患者,从自我出发解决自己的问题,归根结底,自己的问题是得自己解决的。
这就是禅学,直至问题根本,心破了一个洞,别人其实是无能为力的,能够补这个洞的还是在于自己,即自己想不想让它痊愈。
自己不想痊愈,稍有异动便是风吹草动或是风声鹤唳,但实质上,风平浪静,安详和谐。谁会在意没有火苗的柴火垛子?谁又会厌烦山路中的奇石异宝?
我喜欢禅学,虽然读的很累很累,但却是让我脑洞大开,只觉得自己智慧不够。或许我也能成为一名学者——从此便开始学习禅学吧,这么多年的读书终于有了方向和目标。
学点什么,总比把娱乐节目当精神慰藉有意思多了,这个社会,精神寄托很多,比如宠物,但真正直指内心的只有爱和成长。
因为有爱也有成长,所以日子并不孤独,更不会寂寞,去观、去看、去读、去思......终有一天,会发现,原来未来早已来到,原来我们在这里,原来一切都不仅仅是梦想,原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