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相信他们是透过探索自己的灵魂而得到生命的真理,但是却有一个更伟大的灵魂透过他们在思考和追寻。
如果我们允许这更伟大的心灵停驻在我们身上进行思考,我们就能得到更大的自由,停留当下,融入这股更大的力量,它就能引领我们到达彼岸。
这更高力量我们称之为‘良知’。”(《在爱中升华》p.29)
我一直在思考,良知究竟是什么?如何能够简洁且精准地描述它?依我愚见,在某种程度上,良知与情绪相似,是我们自带的保护机制。与情绪不同的是,良知的系统比情绪更复杂、更庞大,级别更高。良知可以影响情绪的产生,透过情绪驱动行为。
良知指引着我们的行为,透过感受的舒服与否帮助我们维持着关系中施与受的平衡。
当行为伤害、背离关系时,我们会经验罪恶感,表现在感受上是“不适”,良知会迫使我们调整方向,改变行为;当行为滋养、顺从关系时,我们会经验清白感,表现在感受上是“愉悦”,良知会驱使我们继续前行。
“良知时时刻刻使我们和家庭及群体牢牢牵系,虽然意识上未曾察觉,但我们的确认同着祖先的苦难与罪恶。良知就是透过这样的方式,使我们盲目地牵连纠葛于他人的罪恶与清白、思想、担忧、感受、冲突、行为后果以及意图和目的。”
由此可见,良知的特点是,它无法脱离评论和价值判断而存在,它有时是盲目的。
良知,是告诉我们,在社群、团体、家族中存在归属、平衡、序位等系统,以及这些系统背后明显的和不易察觉的运作规律与法则。
我认为,必须强调的是,良知不是智慧。
“我们常看到,在家庭系统中,当某位成员以关心之名试图干涉其他人的行为时,他们盲目却自以为是,这样的举动终将招致失败,甚至造成自我伤害。这样的事情常发生在家庭系统中后辈的身上。他们自以为有能力介入,但却终将感到无力;他们自以为介入有正当性,但终将经验罪恶感;他们自以为能够改善别人的命运,却终将以悲剧收场。”(《在爱中升华》p.41)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也深受其害。虽然并不至于“以悲剧收场”,而且也起到了一点作用,但当时的我遭受着严重的无力感、罪恶感、委屈和愤怒,心疲力竭,像被掏空一样。现在我才知道,这是系统良知的压力所造成的。
我认为,良知不是智慧,但是在迫于它的压力之下,我的确想到了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事实证明,在我主动做出改变之后,在错乱的秩序
归位之后,家庭的氛围也逐渐恢复平静与和谐。更重要的是,当我回到原本属于我自己的序位上时,我不再有一种被“拧巴着”的感觉。
我自己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家庭系统良知本身拥有把压力转变成疗愈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找出良知所造成盲点,洞见超越家庭系统良知的限制,从盲点中解脱。我想,这正是本文开篇所提到的良知作为一支“更高的力量”其“伟大”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