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带到班级一些花和小动物,豚鼠、小兔子、小鸡等。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
结果是很多都死了,无论是花卉还是小动物。
何哉?
喜欢花卉的孩子不多,开始新鲜几天,然后就不记得浇水。花卉的死亡基本上都是因为缺水而亡的。
小动物受到的关注则要多得多,围观、抚摸、逗弄、喂食……小动物们不缺观众,应该受宠若惊吧。对人,较多的关注一般会红,是好事,但对小动物,也许是灾难。
小动物一般没见过这么多人围观,也没有被这么多人直接碰触,多是受到惊吓,生活规律被严重破坏,很容易产生焦虑与恐惧,这直接影响着生存的状态。小动物一般进食比较挑剔,以小兔子为例,喜欢吃干净的草,经过践踏的草就不吃了。孩子们怎么做的呢?喂草时,一般都是很多人围在一起,小兔子很可能不敢吃,而且还不时的受到惊扰,很多草就被踩到脚下,等到没人了,草已经不干净了。这就出现笼中草很多,但兔子依然饿死的情况。
小动物的死亡,一方面是受到惊吓,心理紊乱,一方面是饥饿。
其实,这些小动物本身不适合当宠物养,无法适应吵杂的环境,而且周围的人始终在变,始终没有熟悉的面庞,这跟在贩卖者那里也不一样,那里几乎只有一个人在喂养,而且不会时不时的侵扰,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小动物很难安下心来,加上很多孩子没有轻重,没有分寸,只是好奇,缺乏对小动物共情的理解,惊扰的小动物内心烦躁,寝食难安。
无论是植物养殖,还是动物饲养,首先是道德课程,当然,不是上纲上线的教育,而是领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不但对人要这样,对植物和动物也要这样。只有内心充分和谐,即无论对人还是对物,都保持意蕴一致的态度。这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引导,这才是可以作为道德课程的前提。
现在的孩子之间,很多时候缺少必要的边界性,缺少必要的共情能力,自我中心意识比较突出,这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不同,应根据不同实际特点,做恰当的引导。
然后才是科学课程,科学之为科学,前提是热爱。兴趣来了,才可能认真耐心的研究养殖和饲养方法,否则,单调的操作要领并不能给动植物带来益处。
先有道德,然后科学。
不过,这里的道德是广义的,即人之为人所遵循的道,这个道可以是儒家的道,也可以是道家的道,还可以是西方哲学所探究的人性之道……
所有的课程,都是一个世界,一个颖悟世界的通道,一个成人的路径。当然,也应是世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