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波涛
1.作文课的讲评,需要讲什么?有什么样的技巧?对照这本书,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的得失。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叫做“后作文”教学,在翻阅过这本书之后,对于“后作文”有了一些理解。
管建刚老师注重写后的讲评,不做课前的指导,而做作文后的指导。
读过不少本管建刚老师的作品,有这样一个发现:先号脉,后下药。
也就是说,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当中,引发教学点。
比如说,发现学生作文中表达的精彩之处,就会引发出一个训练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来模仿这样的表达。
比如说,或者说发现了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也会成为一个训练点,让学生在练习当中回避这样的问题,从而提升写作的能力。
这应该就是那种所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吧!
~~
在我自己的作文课堂中,我会经常给学生朗读他们习作中精彩的地方。
比如说某一个动词用得漂亮,比如说某一个修辞用得精彩,在读过之后,在此后的日记或者习作中,这样精彩的句子就会不断出现。
或者说这叫做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方可依,从而达到了一种提升语感,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结合管老师的这本书里介绍的内容,作文课上,需要讲评的,不过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值得提倡的精彩,一个是值得回避的缺憾。
除此之外,我经常给学生做的,还要帮助学生列一个提纲,也就是说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一个提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好开笔去写作文。
2.儿童的写作很宝贵,儿童的阅读要指向写作,对此你怎样认识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你的看法。
读书会的班长徐文祥说过一句话:所有的阅读都是专业阅读。
在这里想化用一下徐老师的这句话:所有的阅读都是指向写作的阅读。
语文学习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其实完全可以归结到写这个层面上。
听得懂,说得出,读进去,写出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终结的目的是为了学会表达,那就是写的层面。
读过管建刚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家常课十讲》,在这本书当中管老师对于读,有这样的一个主张:
读课文,读句子,读词语。
课文读通,读顺;词语读准确,读明白;句子读透彻,关键句关键词,都要在读中体现出来;
有时候还要读讲义,读资料,读板书。
这样的读,就是整体感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为完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铺路搭桥。
~~
在使用西师大版本教材的时候,模仿着管老师给学生上了《月光曲》的课文。
课堂上有四个任务:
任务一:读课文,读词语,读课文的注释。
任务二:抄写词语,边抄边记,当堂听写,当堂批改。
任务三:逐段读课文,读出该段的主要内容,读出人物的感情。
任务四:画思维导图,精·准填写;完成课文片段的阅读练习。
在各种各样的读中,学生理解了人物把握的情感,弄清楚了课文的层次,也明白了段落的层次,知道了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分述句的存在与关系。
从这样的途径来看,课堂上的读,不就是为了学生的写作服务的吗?
3.好的作文能力是什么?在作文能力的培养方面,你都是怎样做的?
管建刚老师认为:读的主阵地,不在课文,不在课堂,而在于课外阅读。
好的作文能力,便是把句子写得精彩,把中·心凸显出来,把方法也彰显出来。
在作文能力的培养方面,特别有·效的途径就是读。
管老师特别提到了阅读理解,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当中,都觉得阅读理解做得好,就需要有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
其实我总是觉得阅读题就是一个送分的题,是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要完成这个游戏就需要认真地读短文,反复地读短文,因为短文后面的练习题答案都在短文当中。
所以,要认真读,读是解题的前提,读是解题的基础,读是解题的保障,不读熟不答题。
~~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经常做的是,每篇文章,至少要让学生读半节课以上。
课文读熟了,说到哪里,学生的心便会跟到哪里,能够大大提升讲课的速度,能够大大提升课堂的效率。
课文读熟,那就是培养语感的一个过程,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途径。
中·心句,关键句,承上启下句,细节描写句,在读的过程当中,都会一一不落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视界当中,当他们写作文的时候,这些句子就会不由自主奔走到他们的笔下,去升华他们的文采。
另外,还要有经常练笔,换句话说叫做自·由写作。
利用课堂剩余的时间,利用课间饭后的时间,一个与生活相关的话题,一个与成长相关的话题,与学习与心灵相关的话题,让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时候往往思想是天马行空的,他们会从教室延伸到餐厅,到宿舍,到操场,到大街上,到家庭里,方方面面能够想到的,都会汇聚到他们的笔下。
在魏智渊老师的自由写作课程当中,引导着孩子们进行的话题写作,被魏老师评判了满分作业。
我想,这也是提升孩子们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