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刷爆朋友圈,该剧由近年来在台湾地区发生的真实案件改 编而成,面对一起在戏院里发生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使得受害者家庭、犯罪嫌疑人家庭、律师家庭等多个维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与法、新闻舆论等话题的讨论。
品味新闻台编辑台主管宋乔安(贾静雯饰)的儿子是二年前李晓明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罹难者,先生刘昭国(温升豪饰)是网络先驱报的创办人,夫妻在儿子走后因现实磨难渐行渐远准备离婚。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吴慷仁饰),在李晓明死刑定案之后,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动机,锲而不舍的他,开启了众人命运的连结。因为宋乔安(贾静雯饰)是一家新闻台的内容负责人,所以电视剧在对社会话题进行讨论的同时,也不免牵涉到有关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问题。
说它好,是因为它勇敢,敢于直面鲜血淋漓的事实,直面死刑犯与死刑。不得不说,这种类的电视剧少之又少,又由于话题过于敏感,一旦拍不好很容易落于俗套,但《我们与恶的距离》诠释的很好。
宋乔安作为一档新闻栏目的直接负责人,从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决定一家媒体的风格的。面对刚刚来到公司的实习生,她直接就呵斥道,她们的新闻台不是做给上流社会或是精英看,而是给一般的大众,所以她要求编辑把内容做成七岁小孩都可以看得懂。
这样的受众画像就直接意味着经过这一家媒体加工后的新闻会流露出低龄化的特征,可是伴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媒介素养的加强,这样的媒体必然会失去竞争力。
所以到头来,媒体人自以为是地把观众当作为“傻子”,可是最后会出现的结局是观众把媒体当成“傻子”。
王赦(吴慷仁饰)是剧中重要的链接人,就是专门为精神病死刑犯辩护的律师,从剧中也显而易见,人们不能理解这些精神病刑犯的犯罪行为,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还会有律师为这种死刑犯辩护。而王赦更是点出了这个剧最核心想要谈论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一位新闻从业者,也是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她的大儿子在电影院枪击案中不幸遇难,从那以后贾静雯扮演的宋乔安就染上酒瘾,工作上对同事苛刻,生活上对丈夫女儿漠视。当知道自己的下属是杀害自己儿子凶手的妹妹的时候,她也曾发飙说:李晓文死了最好,一命换一命,她也不配。
剧中李大芝(原名李晓文)是罪犯李晓明的妹妹,而李家人也是全剧泪点之一。网上也常常有人探讨,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的至亲到底要不要连坐?我相信作为旁观者,我们都可以冷静说出“为什么要连坐,该人家家里人什么事情”,但如果你是受害者家属呢?你是不是仍旧能客观的不去打扰他们。剧中的李家人就在经历这样的事情。当李晓明的父母替儿子在公众面前磕头认错的时候,记者却只想从当事人嘴里挖到爆料。来抢头条枪收视率。但事实,父母根本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孩子会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或者他们的内心独白就像剧里说的呢样:
没有哪个父母会花二十年的时间培养一个杀人犯。
笔者觉得这部剧最值得的地方,是把大家很多想说又不敢说的观点,大大方方摆在众人面前,把很多矛盾冲突通过不同的视角展开来,在一次一次抛给你人性选择题的时候,又让你观看到事情的全貌,也让你理解旁观者和经历者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毕竟人都先为己再为人。
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社会到底应该选择,是无差别的谴责,还是给予些许理解和原谅?而判处死刑,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吗?还有,既然是一个罪人,为什么还要养着他?
网络上的暴力,或许是一把无形的到,刀刀扎心,刀刀致命!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为了收视率不播人们真正关心的新闻;为了流量和热度,还没查清真假就播假新闻。
网络舆论带着所谓的同情心大张血口,“刻奇”的围观者,他们聚众煽情;污名化的个体,用更大的名词代替来加入讨论;
还有,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下一秒即将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注意,而那些点赞和转发的,全部都是帮凶,每个新闻报道的阅读者,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一些,利用权力和金钱可以随意抹掉或支配媒体的声音!
人民赋予了媒体以权力,媒体却拿这个当作为武器,口口声声地说着服务社会、造福大众,可最后却把媒体公正性抛置于脑后。
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从没有绝对公正的媒体,但是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必须要做到真实、客观、严谨。如果陷入了一己私利、滥用媒体权,最后伤到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