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不出感觉的现象是,我们对朋友圈(或者微博、空间之类)越来越陌生。分明是记忆里那拨人,当年亲手答应和腾出空间添加的用户,许多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及目前仍然如此的伙伴。然而熟悉名字背后的故事,却没能引起我们太大的感触,冷淡成为习惯,殊不知曾几何时,那些动态也被奉为重点,每更必赞,激动时还会自以为兴奋地评价上去,生怕自己以及别人知道自己错过别人的什么生活。
这或许只是夸张状态下部分人的非常规心理,然而掩盖不住的事实是,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模样了。这无关得益或失落,而是成长注定发生的必然。人的心态可能因为环境在整体上变化不大,然而细节方面势必会和以前存在差别。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如此,彼此间差异化就会随着时空的推移越来越大。即便处在同个层次的地位,也架不住具体氛围上各种诡异的变化。更何况,网络社区里不一定都是认识的人。想要简单地通过字面上被规划出来的心情重新认识一个旧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以上是基于还保持有关注过去习惯的情况作讨论,更常见的状态是,我们退化或者应该称之为“进化”那种行为,不再依赖于别人的动态来假装可以丰富自己空虚的精神容量。当越发现社会和生活,人越能够从那种社交慌乱中脱离出来,因为内心到达那样会主动寻找更充实的日常。对流于表层习惯性的交际的无动于衷,不是孤独,恰恰相反,这是回归自我重要的标志。只有把精神的平衡最大程度掌控在自己手中,才能生活得稍微自在些许。
所以,朋友圈里的话题,随着我们年纪的增加变得越来越陌生,即便大多都是热点、家庭、仪式和鸡毛蒜皮事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经历的动态,却非但没能产生应有的情绪共鸣,反而因为习以为常被选择性无视。这并非高傲作祟,事实上也没必要,而是我们的生活早已被残酷的现实强行拉扯到自己的轨道上,太多个人的束缚和压抑限制关注的转移,没有再多的兴趣再去搭理心理距离太远的事情。
我们的动态在别人心目中也是一样低微的地位,自己再热泪盈眶的感动换到其他地方也是没有营养的无用消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发朋友圈也并非真的在意几个夸奖或者谁来评论,不过是在制造一种情绪释放的即时快感,从而达成可以倾诉的错觉。结果无论如何,即便人品大爆发引来一大波点击,也就是烟花一样炫酷的眼福,对事实或者我们真正需要的目的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生活不同,世界也就不同,没有交集再正常不过。
于是很多人都选择隐身,把网络社区闲置,就算是聊天功能,也等同于无。都一样,终于某日,我们放弃面无表情的刷朋友圈和逛微博,把朋友圈丢在一旁,热衷于另外的精神寄托,反正生活如果有意还是能够寻找出无限的乐趣和期待。就微信而言,公众号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三观正,在适合自我兴趣的空间里放松和思考,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畅快的网络行为了。如果将此培养成习惯,你将会发现,世界更多的动态美。
越来越陌生的朋友圈,像一本天书,演绎着平行时空的无数柴米油盐酱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