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 感同身受真的很难吗?

刚才快递员打来电话:“您好,您的快递到了,现在方便下来拿吗?”


我:“唉,您好,我现在不太方便,您先放门卫那儿,我待会儿下来拿。”


快递员:“好的……您的快递是生鲜哈。”


我:“好的,我知道了,谢谢。”


我简单明了交代了情况,快递员最后依然温和地补充到:我的快递是生鲜。像这样为客户着想的快递员,还有很多。


其实,这就是“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一种表现形式。


现代社会节奏飞速,人们很容易身心俱疲。同时,也容易有烦恼和情绪。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做到“感同身受”,多为对方考虑一点点,对双方来讲都是莫大的幸福!


所谓“感同身受”,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忙”的,所以,我们也就“心亡”了。


也有人做了另一种归因:“我们没有经历的事情,很难对对方感同身受。”是的,这个说法非常直接,也很地道。


可是,我们又不太可能每件事情都去经历。


当我们实实在在面对对方的时候,要如何做才能“感同身受”,对对方的行为或者需求做出合适的反应?


答案就是:让我们的心“闲”下来。


当我们开始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心里、头脑里装满了东西,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过去的或者即将发生的,自己的或者别人的……


我们的“心”受困于这些“琐事”,所以我们有时候会难过,有时候又会愤怒,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又很忧伤……


反观我们周围“清朗”的人,他们往往生活简单纯粹,即便工作繁忙,他们依然保持一颗“悠闲且饱满”的心。当他们面临对方的困境或者需求时,更容易对对方做出合理的反应。


生活,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复杂多变的,同时,又是充满挑战的,我们只有随时“清理”自己心里的“琐事”,才能让心“闲”下来,才能自身“心定神闲”。


再进一步,对别人“感同身受”,不给别人制造麻烦,这是基础。然后,对对方做出合适的反应,给对方一点点“清朗”之气,真正帮助对方减缓困境或者烦恼。


“感同身受”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那就是:不会轻易提“要求”。


当我们被别人“要求”的时候,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感受,那就是:委屈。因为,我们可能真的已经尽力了,但是我们达不到别人的要求,我们就会被别人否定,甚至连同我们的努力,全然不被放在眼里。


这样的人,可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的领导,或者,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当然,可能还有我们自己。


这中间的“误会”,就来源于我们不会“感同身受”。我们不了解别人的家庭条件,生活背景,成长历程,如果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看别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心满意足”,从而,就会产生意见或者想法,再进一步,就会有“要求”。


孔夫子一生坎坷,志向难伸,周游列国时,曾多次遭遇生死之事,六十八岁开始,放下志向,潜心“修书”。有生之年,虽然未能实现志向,但是,他的“语录”被整理成《论语》,流传千古。


那是因为孔夫子有最大的“感同身受”,仿佛他能对所有人“感同身受”。因此,他身上自带“清朗”之气,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和自己面对的一切,


“感同身受”真的不容易,愿我们都能靠近“感同身受”,养自己的“清朗”之气。

能感同身受,莫愁前路无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