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前有一棵杏树。
初次见它时,远远望去并不惹眼,灰黑的树身褐色的枝干,在隆冬时节它盘曲的身姿一点儿都没有触动我对于美的感受。既不似松柏的挺拔,也没有柳枝的妙曼,就那么立在那儿,简简单单的。
走上前去,整棵杏树往高了说也就十米左右,身躯远不够粗壮,也就十二三岁的年纪,正值“豆蔻年华”。树皮上零零落落的些许纵裂,似乎是被冷风吹皴了的,枝干像工匠们失手而成的斧钺钩叉直愣愣的刺向天空,也刺穿了我所有的想象。
来年春天,偶然发现树枝上的点点花苞,小小的似乎还在沉睡,没有起来梳妆打扮的准备。未待几日,这些花苞纷纷穿起粉红的衣裳,跳出来展示自己的美丽。渐渐地花苞舒展开来,朵朵艳红而后变白,颜色由浓转淡,真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的那样: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
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待到凋谢之时,整朵花儿便全部变成了白色。等风来一地芬芳,零落成泥碾作尘,叶子也就长成了。杏叶是稀椭圆形,光滑无茸毛,周边一圈是隐隐的红色,在阳在下,如同翡翠雕成的一面面镜子,耀眼的很。
夏日,就有毛毛的青杏冒出来,这时若是采一两颗尝鲜,那滋味可不只是酸倒牙那么简单。几番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炎热漫长的夏季过后,杏儿就长大了,但仍然青涩不敢入口,三国时,曹操为鼓舞士气,而凭空整来一座梅林“望梅止渴”,要是换成杏子,大概效果也不相上下吧。
天高云淡的秋天,隔窗望去,杏儿们有的尚青、有的微黄、有的黄中带些微红赫然已经熟透了,迫不及待想伸手摘几颗却是不能,只好从家中搬出椅子、凳子甚至是晾衣裳的杆子,仰起头目光在的枝杈中跳跃,而后敲敲打打,杏子便纷纷落下来,但是不愿摘净,留些给其他馋嘴喜酸的人们。
杏肉甜中带酸甚是爽口,吃剩的核儿也不舍得扔,放在太阳地儿里晒干,凿开就是杏仁儿。杏仁儿微苦,可做中药也有美容的功效,相传古籍《鲁府禁方》中有一方“杨太真红玉膏”,是杨贵妃专用的,制作时就是将杏仁去皮再加以滑石、轻粉研磨蒸过,加龙脑、摄像少许,以蛋清调匀敷脸,可令面色红润如玉。
我更是将一枚杏仁儿,悄悄埋在杏树的脚下,随性的浅浅的,并没有抱什么希冀。不想,第二年的春天,一棵小小的嫩芽儿顶破土壤绿了起来,当真是意外之喜。过不了多少日子,我倚窗而立,有两棵杏树在风中开花、长叶、结果,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