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最后的绿皮车)的文章,文中提到了淄博到泰安的绿皮车。
这趟行驶于鲁中山区的火车,曾被称为农民火车,是老乡赶集,串门,走亲访友的首选,粮食,山货甚至鸡鸭都可上车,票价低廉,全程近200公里,票价是12.5元,站与站之间的票差是0.5元,在坐趟公交都需2元的现在,花0.5元坐火车,真是独特的现象,文中提到这趟列车曾停运了一段时间,现已重新开通。
读完文章,激起了我对这趟绿皮车深深的兴趣,特别是停而复开的过往,又有了莫名的紧迫感,让我迫不及待的去乘坐,生怕哪天又停了。
我们是提前40分钟赶到莱芜站,大门紧锁,空无一人。是的,大门紧锁,空无一人!站前有个篮球场,周边也几乎没有人。我们只好到附近超市买了点东西,再回到车站。这次开门了,候车厅有不到十名乘客,莱芜到淄博的票价是9.5元,车来了,大家进站,总共不到二十个人。
火车只有四节客车车厢,后面挂着货车车厢,是趟客货混合列车,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没有列车员门口检票的程序,随便上。我们上了一号车厢惊讶的发现,车厢中空无一人,后面又来了几个。没有平时火车上的嘈杂,更没有记忆中的人挤人,让人有点不相信你是在坐火车。
一号车厢的坐椅是紫红色的人造革面,没有布罩及头枕布,去转转其它车厢吧,二号车厢的坐椅是绿色的人造革面,只不过更旧一些,三号车厢的坐椅的人造革面,基本上都打上了补丁,象是拆下拼接缝制又重新铺上的,打满补丁的车厢,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大省的山东,让人不能不佩服山东人民的勤俭与心灵手巧。四号车厢未开,可能因人太少的原因。
车窗不能打开,周边锈迹斑驳,车内窗户的下部,安上了白色塑料网,象为了防止顾客开窗,从窗户的锈蚀程度看,肯定不好打开,更怕开窗过程中车窗损坏。塑料网也是很旧,不过因为旧,与整个车厢的氛围反而很和谐。
车开动了,很慢,这趟列车的平均时速只有30多公里,站与站之间距离也不远。头几站上,下车的很少,有的车站只有一间房子,没有工作人员,完全实现了列车公交化。列车员大多年纪比较大,一号车厢的这位,看来快退休了,因为人少,不象其它列车的列车员哪么忙,也没有推销商品的,整个车厢很安静,列车员就随便找个地方一坐,可能是在列车员室里坐着好无聊。
终于有顾客上车了,以驴友为主,带着各种山果,野菜,碰上相熟的列车员就给上一些,一般就收下了。列车长出现了,三十多岁的年纪,微胖,很英俊,脸红红的。这时上来的哪个带头的驴友,给列车长也塞东西,塞了几次,都被列车长拒绝了,列车长的意思,你们上来这么多人,也该买几张票啊。原来这半路上来的大多都是不用买票的,就是让你买,也可讨价还价。
车上没有茶水炉,有个白铁皮大壸,包了层白布棉套,接了点水,温吞水,有种怪怪的味道。三个车上工作人员,一个列车长,一个前面提到的老列车员,一个长得白白胖胖的大姐,大姐在接了一包山楂后就没再见到,估计不是本车厢的。上来了几批驴友后,车厢里大约有30多人,比刚开车时热闹了许多。
正值深秋,随着天色渐晚,车厢里越来越凉,邻座一位女士,象是买家俱的老板,在谈生意场上的事,其它人大多闭目养神,包括上来的哪些驴友,整个车厢又归于一片寂静。
本趟列车的起终点都是淄博站,早上出发,中午12点左右到达泰山站,停段时间原路返回,由南向北在临淄汇入胶济线,再向西到达淄博。在到达临淄时,离时刻表还有一个多小时,不由心中有点窃喜,想能早点下车休息,吃饭。不料在临淄一停停了四十多分钟,不知其它站是否也是按点停靠的,还是本来就这样安排的。
列车终于在夜幕中驶进了终点淄博站,我身上感觉有点发冷。想象中的体验并不美好,与平时的反差有点大,如果在冬季或夏季乘坐这趟列车,所经受的考验可能更大。
日益优裕的生活让我们让娇气了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便利,让我们去的地方更远,见识的更多,但是否并没因此变的更坚强,更有韧性……
上学时在拥挤的车厢里,坐近十小时硬座到学校。已是遥远的过去和记忆,绿皮车也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记忆。记忆往往温馨而美好,如果你想重温哪些温馨而美好的记忆,山东恰好有这样一趟纯正的绿皮车在等着大家,欢迎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