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过三十的大龄女青年来说,每一年的岁末年初都是一个让人沮丧的时刻,感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感叹一事无成,又害怕孤独终老。感叹职场天花板来临的无力感,又感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满是九零后的主场。
在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八零后的这一代人,在被时代浪潮推着往前跑的同时,又不免生出伤春悲秋的怀旧之情。既要同九零后一起争夺有限的职场资源,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灵敏的职场触角和对新事情,新观点的包容接纳能力。又要缅怀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八零和九零年代,那个物质虽贫乏,精神却富足的的无忧无虑的时光。
于是,我时常感觉我被撕裂成两部分,身体在前进,灵魂在回望。在进退间迷茫,在进退间失去。又在进退间顿悟,在进退间得到。这种进退间的徘徊,反反复复,贯穿了我二十几岁的年华。
在过去的几年,我时常被这种所谓的撕裂感所折磨,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压抑。总希望梦想能照进现实,但事实上,梦想总被现实击碎。
直至2016年末,认识了C先生,这种焦虑和分裂感才慢慢消失。作为双商极高的工学博士,C先生一针见血指出,我之所以如此焦虑不安,都源自于我想要的太多,而自身能力目前尚未达到一定水准,或者是想得太多,而执行太少。
又或者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要什么,只是被社会,被身边人挟裹着往前跑,去追求普罗大众一直在追寻的所谓人生标配的东西,比如车子,房子,比如如何实现时间自由和财务自由。其实当你得到这些标配的东西时,内心的愉悦程度并不能随之提高,因为你有可能会发现这些也未必是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
C先生点醒了我,当我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时,我也感觉到,我太急切想要工作好,薪水高,想要同事给力,想要朋友和睦,什么事情都想要做到最好,想要成为别人眼里完美的人。但我忽视了术业有专攻,能力也有高下之分。当你急迫想要什么都做好的时候,往往什么都做不好,还不如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而想要成为别人眼里完美的人,这个想法是也显得幼稚,每个人因成长轨迹不同,评判标准不同,对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这些看似空乏的理论,在很多鸡汤文,各类文章里都被人宣扬过,似乎每个作者都在强调要遵从内心的想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可没有人能告诉你怎样才能探寻到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怎么才能明了自己想要的人生长什么样?以及自己想要的人生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这些看似简单却深奥无比的问题,年少时因人生阅历尚浅,无法理解也无法去解答,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需经过时光锤炼,岁月更迭才能逐渐显示答案。
直到2017年,我才慢慢开始去探寻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的那个小小的我,包括自己的性格,心里状态,期望和三观。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突然觉得生活变得平和生动笃定起来。因为有C先生的理性指导,也因为自己开始写作,在写作中慢慢去挖掘内心的真实状态,开始和自己对话,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观点,通过这些梳理的过程,从而更清晰了解自己的心理变化历程,内心里那个鲜活的生命突然清晰起来,也明白了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怎样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时刻,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年份,让人顿悟,成长,承担,成熟。在人生路上,这些时刻转瞬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短到你还未反应过来,就已经溜走。却又长到你终其一生,都能将那个时刻铭记在心,因为这些时刻时间在你的生命里发挥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我的2017,就是这样特殊而又意义十足的时刻。
这么多年在外求学工作,一路走过来,我最感谢的还是我的2017,这也是唯一一次不惧怕时间的流逝,岁月更迭的年份。也是唯一一次全力以赴,内心平和充实的年份。也是迄今为止对我今后人生有重大预见性的年份。这一年,在我的生命里,包含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也在发挥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想,我很感谢C先生,他在2017年教会我探索人生意义和生活本质。让我克服焦虑,不再顾虑,有重心,有追求,能平和享受当下,也能热情迎接未来。在这一年,我也很感谢写作,她能探索自己,认知自我,从而更好地生活。
所以,2017年,于我,意义重大。既是同C先生的惺惺相惜,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也是发现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我,从而跟她对话,听从她的召唤和支配,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017,已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