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布衣著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吐蕃王朝卷》
3、赤松德赞之鞭—争胜陇右
(8)、灵州之战
公元766年(大历元年),阴历2月,唐大理少卿杨济出使吐蕃。 阴历10月,以论泣藏为首的吐蕃使团百余人随杨济到达唐朝,表达和好诚意,但朝堂之上的繁文缛节,却并不能给边境的民众带来真正的和平。
当年九月,吐蕃大军再度攻击河西,攻陷甘州和肃州,河西节度使杨休明把治所迁到沙州(甘肃敦煌),坚持抗击吐蕃入侵。十月,就在吐蕃使臣尚在长安之时,吐蕃军攻陷原州(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但吐蕃进攻原州的目的是为夺取重镇灵州(今宁夏吴忠市)铺平道路。
灵州地处朔方,扼据关内道,“北控河套,南制庆凉”,是唐朝藩捍关中的西陲巨屏。亦如唐名将郭子仪所言:“朔方,北国之门,西御犬戎,北虞猃狁,五城相去三千里”。早至秦皇之时,便以蒙恬为将,据此北击匈奴,“却匈奴其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随后“筑城以据胡”,灵州城始至于此。而后汉隋各代无不“备兵以防寇”,可见历代中原王朝深知河朔作为“关中之项背,一日无备,则胸腹四肢举不可保”,一但失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犹厚积薪于曲突,而割肉养虎以候其猛,张空拳以博之也”;“是委河套于敌,而自遗腹心忧”。而对于吐蕃来说,要固守河陇已占据的州郡,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关中,水草丰美的朔方之地,是必须控制的战略立足点和后勤补给场。当唐蕃两国的注意力都汇集在河套之地时,作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噤喉”的灵州变成了棋盘上的眼位。随后几年,为争夺灵州,唐蕃双方展开了连番的血战。
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十月,吐蕃第一次对灵州展开攻击,所幸驻守灵州的朔方节度使路嗣恭调度有方,在灵州城下大破吐蕃军队。灵州城的胜利让唐朝在长安的和谈硬气了不少,对于吐蕃割地的要求严词拒绝,这次双方的会盟再次不欢而散。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2月,唐使入蕃,继吐蕃使者入唐,4月与唐朝宰相及鱼朝恩等会盟于兴唐寺,阴历7月吐蕃又遣使入唐 。但这种各怀心腹事的会盟,基本上就是废纸一张,唐蕃双方都不会当真的。果然当年九月,会盟誓词墨迹未干,数万吐蕃兵围攻灵武(宁夏灵武县西南),吐蕃游骑出没于潘原(甘肃平凉县东)、宜禄(陕西长武县)等,郭子仪亲自帅河中兵三万镇泾阳,京城戒严。九月十七日,子仪移镇奉天。10月朔方节度使路嗣恭败吐蕃于灵州城下,斩首二千余级,吐蕃军队后退。阴历十一月,唐使自拉萨回唐,带回了赤松德赞的谈判条件,要求双方以凤林关为界,作为会盟谈判的条件。
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县境内,而吐蕃此时实际控制区,早已深入凤林关以东,唐关中道泾水中上游地区,所以这个条件对于唐朝来说并不是狮子大开口。从赤松德赞要求凤林关以西皆为吐蕃领土的条件,可以解读出,吐蕃虽然占据了陇右、河西大片的领土,但至少在大历初年,尚未在陇右完成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而唐朝通过固守少数坚固城防,仍然能够对陇右地区造成威胁。而对于唐朝来说,虽然这个条件貌似友善,但多次会盟,却年年秋防吐蕃入侵,早就对会盟的誓词再也不做期望,而且随着会盟的进行,唐朝政府也认识到,吐蕃提出的条件不断加码,会盟可能只是赤松德赞麻痹唐朝的一种策略,只有坚持抵抗才能保证关中之地的安全。另外,唐朝民间对于吐蕃连年进犯,袭扰边境的做法深恶痛绝,要求在战场上强硬回击吐蕃的声音越来越大,“大野几重闲雪岭,长河无限旧云涛。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这也让唐庭觉得民心可用。
再说吐蕃国内,至公元767年,赤松德赞在位已经12年之久,他在“三尚一论”的辅佐下,明定考核、完善律条,明确了国内各个阶层的身价赔偿,同时明确了士卒出征时,所获军功的赏赐标准,经过赤松德赞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吐蕃国力蒸蒸日上,达到了吐蕃王朝的强盛的顶点,正如高原正午之阳,光热四散,不可逼视。但是,即便是如赤松德赞这样的明君,他也不可能解决缠绕历代君王的一个魔咒,那就是贵族利益集团对国内资源贪婪的掠夺和占有,当这种无孔不入的占有,必然造成国内各个阶层之间严重的对立和仇怨,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赤松德赞已经开始狂热的崇信藏传佛教,为了推动佛教的传播,他甚至和大臣设计,将崇信苯教的大相玛祥仲巴杰活埋在坟墓之中。
为了推动藏传佛教的发展,赤松德赞开始在藏区兴建佛寺,并且大量赏赐土地、人口作为寺院的供奉,这些献给寺院的土地和人口,从此脱离国家的税负征收,成了寺院的私田。即便这样,赤松德赞还不满足,他还颁布敕令,让国内每七家农户就要供奉一位佛教僧侣。这些崇佛的政策更加加重了国内社会资源的紧张,令国内的权贵集团只能通过领土扩张来充实自己的财富和势力,于是吐蕃就像是被绑在了一架穷兵黩武的战车上,滚滚向前,不能停步。
为了解决国内社会资源分配上的短缺,对外用兵输出战争,掠夺财物、人口,成了吐蕃国内上至赤松德赞下至每一个吐蕃士兵的共识。于是在随后几年中,吐蕃连续对唐朝疆域发动力进攻。
史载公元678年(大历三年),吐蕃专管东部的大将尚悉结功高请老,尚悉结的位置由尚赞摩替代,为吐蕃东面节度使,专门经营河西、陇右。此年8月吐蕃十万大军攻灵武(宁夏灵武县西南),再次奔着朔方咽喉之地灵州而来,尚赞摩亲率两万轻骑直奔邠州,袭扰邠州的目的也是为了分散唐军的注意力,为围攻灵州的吐蕃军队减轻压力。尚赞摩其实心里非常清楚,邠州靠近长安,唐朝重兵布防,而且邠州地势险要,四周群山夹峙,泾水绕城而过,易守难攻,唐蕃之间在邠州城下血战多次,吐蕃都没讨过便宜。果然尚赞摩围攻邠州未果,进攻灵武的吐蕃军队也没得手,就在吐蕃军队围攻邠州、灵武之际,唐朝为了减轻两地的军事压力,派遣李晟率兵千人,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吐蕃定秦堡(吐蕃志在吞并秦陇,故筑堡于洮州,以定秦为名),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种而还”。尚赞摩定秦堡被烧,帅吐蕃军还师,唐史记载,“马璘、百元光各破吐蕃两万众,缴获羊马数千计,灵州围解”。
公元769年(大历四年)9月,吐蕃的军队再次进入灵州境内掠夺。 10月吐蕃军队进入鸣沙县(宁夏青铜峡市西南),吐蕃大军“首尾四十里”,步步为营攻打灵州。郭子仪派浑瑊领五千精兵前去支援, 吐蕃围攻灵州数十日,唐军严防死守,不克,吐蕃退军。
公元770年(大历五年),吐蕃攻掠邠州永寿县(陕西永寿县西北),这次攻击应是小规模骚扰,但从吐蕃军队如此轻易就进入邠州腹地可以看出,唐朝的边防只能固守坚城,保存战略支撑点,对于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旷野,只能任由吐蕃轻骑来去自如。
公元771年(大历六年),9月吐蕃军队翻青石岭(原州西),驻扎于原州(宁夏固原)之那城(固原东南),因郭子仪派人劝说,吐蕃引退。
公元772年(大历七年)吐蕃五千骑至灵州,不久向西退去。公元773年(大历八年),休整过的吐蕃军再次发动秋季掠夺战, 8月吐蕃六万骑兵攻掠灵武,践踏庄稼而去。10月吐蕃又入侵泾州(今甘肃泾川)、邠州,郭子仪遣浑瑊帅五千步骑拒之,十月十八日,两军战于宜禄(陕西长武县),浑瑊据险布置拒马,以防吐蕃骑兵冲锋,部将未听其将令,导致吐蕃骑兵冲入唐阵,唐军大败,副将史籍等三人战死,士卒大部阵亡,居民被吐蕃掠去者千余人。而后马璘同吐蕃大战于泾州城西的盐仓(今甘肃泾川西),吐蕃再胜,马璘困于吐蕃阵中,天黑未还。泾原兵马使焦令谌等与败卒争相入城。有人劝行军司马段秀实以城拒守,所幸段秀实勇谋兼备,当年郭子仪儿子手下的士卒违例,他都敢二话不说就砍了,在此紧要关头,他再次展露出了他的勇气和果敢。他将焦令谌召来斥责,说道:“按军法,失去大将,部下都该处死。你们难道不知道吗!”焦令谌等慌忙拜请命。于是秀实发城中所有兵卒,阵于东原,并收罗散兵,装出将要死战的样子。吐蕃见唐军摆出要拼命的架势畏惧稍退。至夜,马璘始还军中。这时唐军布置的三条防线,吐蕃已经突破两条,形势十分危急,郭子仪召诸将谋说:“败军之罪在我,而不在诸将。但朔方兵闻名于天下,现为吐蕃所败,不知诸将有何策略可以雪耻?”众将莫对。浑瑊说:“我是败军之将,本不该再议军政大事。但愿进一言,请治我败军之罪,否则就再任用我。”子仪果赦其罪,使帅兵进于朝那。吐蕃既败唐军,想要掠沂阳(今陕西千阳)、陇州(今陕西陇县),浑瑊率兵绕至秦原(今甘肃清水),鸣鼓而西。吐蕃闻之,进至百城(今甘肃灵台西)疑唐有援军而返,浑瑊帅军伏于隘路,尽夺其所掠。马璘也出精兵袭击吐蕃辎重于潘原,杀数千人,吐蕃遂逃去。
公元775年(大历十年),九月十六日吐蕃攻临泾(甘肃镇原),十七日,又入陇州(陕西陇县),大掠人畜而去,百官皆遣家属出城躲避。二十一日,凤翔节度使李抱玉破吐蕃于义宁(今甘肃华亭)。再攻泾州境,于百里城(甘肃灵台县西南百里镇),被泾原节度使马璘击退。
公元776年(大历十一年)9月,吐蕃军攻石门,入长泽川(宁夏固原县北)。
公元777年(大历十二年),9月吐蕃军队八万入原州长泽监(即长泽川),攻破方渠县(甘肃环县),入拨谷,郭子仪遣李怀光援救,吐蕃军奔东南,攻掠坊州(陕西黄陵)而去。10月吐蕃进攻盐州(治陕西定边县)、夏州(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长武等地。
公元778年(大历十三年),吐蕃老将马重英率四万人攻灵州,夺填汉、御史、尚书三水渠口以破坏唐朝的屯田。这次吐蕃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出,吐蕃将帅可能已经认识到,单纯通过进攻唐军死守的灵、泾、邠等州县,打败唐朝比较困难,开始采用劫掠人口、焚烧秋粮、破坏水渠等手段,在经济上拖垮唐朝。
4月吐蕃攻灵州,7月蕃军二万人攻掠盐州、庆州,8月吐蕃二万人攻入银州境及麟(陕西神木县北),驱赶党项部落的杂畜而去。9月吐蕃万骑翻越青石岭(甘肃泾川县西北),逼进泾州。
从以上史料记载的战役可以看出几个共性,第一,几乎每年秋天,吐蕃都会对陇右地区发动进攻,唐朝则每年均需调兵防守,“秋防”几成惯例;第二、吐蕃岁攻灵州、邠州但均未得手,吐蕃退去后,唐朝边将上报的战果皆云,“吐蕃大败,斩首少则数千、多则万人”,但吐蕃均去而复返,可见边将所报多不实;第三、虽然吐蕃屡次进攻终未得手,但每次都在唐境反复掠夺,这可能是吐蕃进攻的主要目的。在吐蕃的累年骚扰之下,陇右边民或被掳走或迁居他乡,边境民生凋敝不堪。郭子仪、马璘等边将多次上奏朝廷,倍言泾州、邠州荒凉凋敝,无以养军,请求朝廷调迁人口,屯田戍军。安史之乱前,河西之地尚有唐民五十万户,及至凉州被破之后数年,凉州城内之余唐民数户,河西之民急剧减少,不见得都是被吐蕃掠取,应该有大量的民众为躲避战乱内迁关中。
就在陇右唐军苦苦支撑之时,四川的唐军却在和吐蕃的战争中,屡屡获胜,大历十年正月,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崔宁在西山击败吐蕃数万人,斩首万人,俘获数千人。大历十一年二月,崔宁再破吐蕃、突厥、吐谷浑等二十余万,斩首万余级。大历十二年四月,吐蕃寇雅州(今四川雅安),崔宁再奏破吐蕃十万余人,斩首八千余人。且不论崔宁所报战果是否有夸大的嫌疑,但吐蕃在四川发动的进攻未能得手是肯定的,唐军在四川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缓解了陇右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