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晶
2019年国庆期间,《攀登者》入驻电影院,大众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而我看到的更多是60年代,艰苦奋斗的那一代人的青春,他们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祖国亦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些年,只有祖国的实力才是所有人共同期盼的美好,谈到儿女情长亦只是夹杂在特定年代里的一抹色彩。那些年,因为国家的尊严,个人的奋斗,他们错过了太多……
错过之一:1960年因为没有影像证据错过被世界认可的历史壮举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一句“因为山在那里。”成为珠峰遥远而传奇的世界之梦。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境内的北坡,始终无人登上世界之巅,包括马洛里在内的英国人数次在北坡折戟,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冲刺珠峰,电影中,临时担任队长的方五洲在救助战友曲松林和保留影像资料的摄像机之间,选择了前者。这让中国登山队虽成功从北坡登顶,完成了世界登山界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因缺少影像资料,这一壮举并不为国际所认可。
一边是朝夕相处的战友,一边是保存资料的摄像机,可以说这注定是一次两难选择。如果在平时,每个人都会选择救人,而这一次,对方五洲来说是最艰难的抉择,因为他关乎国家荣誉和主权。在救了曲松林之后,失去的是国家本该光明正大的荣耀,所有人都在惋惜,甚至好兄弟曲无法原谅方救了自己。他们本该是英雄却蒙受不被认可的耻辱。
对于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来说,国家面临国外的虎视眈眈,一座山的主权代表了强大与弱小的差别之表现。个人面临着内心的挣扎,那种痛失荣耀的耻辱深深刺痛了那一代的青年。他们从英雄变成被人唾弃的末路英雄,内心写满不安和期盼。我不知道他们那批人有过怎样的痛苦,但我深刻理解那种不甘于屈服命运的崛起。
错过之二:总想把最好的荣耀捧给对方,一次次错失青春
1960年,在登山之前,方五洲早已钟情于美丽知性的女孩徐缨,想着登上世界之巅后向心爱的女孩表白。归来后,风尘仆仆的他奔向女孩儿……却传来登山没有影像资料记载,而让整个国家和所有队员蒙羞,一时之间,方从神坛跌入屈辱的低谷。
此时的他,深感前途渺茫,与心爱之人的距离变得遥远,明明深爱却爱的有心无力,只能目视她离去,前往遥远的莫斯科。再次相遇,徐已是著名气象学家,在幕后为登山做指导工作,而方重新响应国家号召,带领梦想和国家使命冲向前方。默契的配合,彼此之间的牵挂,早已如同多年相伴的恋人,可方终究晚了……徐为了更好的测量气象,搭上身体健康,用生命为前方的战士保驾护航。
爱人离去,独留方一个人黯然销魂。他为国家体面赢得荣耀,却终究留下了生命的遗憾,如果能早一些、大胆一些向心爱之人吐露心声,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
错过之三:牺牲生命的英雄,错过见证世界之巅
1975年,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登山队再度向珠峰挺进。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最终荣登世界之巅。
可以说,这是继1960年整整隔了15年之后,再度的一次启航,而这15年,从青年足够变成青年甚至是老年。一次次的攀登中,太多人失去生命,牺牲的人中留下太多给守护之人的遗憾。每一次攀登都是与死神在战斗,李国梁等一行失去了生命,独留亲人和爱人翘首以盼,曲松林等人身体残疾,他们用所有一切换来了祖国的荣耀。
1975年当他们再次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告慰了所有失去生命的英雄。可以说国家哪里需要,哪里就是英雄的安身之所,在烽火狼烟的年代有他们的身影,在自然灾害里亦有他们的灵魂。
写在最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情感,无论在何时,都需要有英雄去捍卫尊严、希望和深沉之爱。因为他们留下的精神将一代又一代永久传承。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