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二语教育的人无人不识Krashen,他的理论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锤炼。分享一下他最新的一个理论:compelling comprehensive input(CCI)。简单来说,就是对题目提到的 大量的有效输入 做了进一步阐释,要compelling,也就是要十分有趣,十分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以至于学习者忘记了语言本身,全身心地投入在了语言所传达的信息里面。这样的输入,才是有效的输入。
Krashen举了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类似于4年不说英语但是一开口就是非常流利的英语,因为这4年里面他都在不停地接受输入。
还有一些ABC小孩学汉语,课上怎么教都没有用,但是反而回家以后跟着爷爷奶奶看汉语电视剧汉语新闻,居然突然就能够听得懂并且可以用汉语交流了。这个理论放到我们身边来也并不罕见,有多少人为了看日本动漫去学日语的?又有多少人韩剧看多了以后发现没有字幕居然可以听懂一两句了?
Krashen认为阅读是非常好的二语教学输入方式,初始阶段(beginning level)还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引入一些阅读策略什么的。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就可以自行阅读,高级阶段就是FVR。这样就有效地把语言输入这一块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自己手里,学生可以自行选择CCI来提高自己的语料库。这两年美国有一个托管中心在用这个理论教小孩子汉语。输入的媒介是汉语漫画,《老夫子》、《喜羊羊》和《蜡笔小新》一类的。小孩对于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在离开托管中心回到学校上课以后还非常积极地回来借书看。
这套理论的基础,是Krashen认为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学习的。所谓学习,就是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词汇、语法、发音……所谓习得,就是把语言当做一种工具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在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获取信息的时候,这种语言会不自觉地留在学习者的大脑里,成为输入的一部分;当学习者很喜欢所获取的信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获取更多的信息,相应的,储存的语言信息也会越来越丰富,而且过程会很愉快。看一套哈利波特原著和上同样时长的英语课相比,前者所收获的语言信息会更加丰富。
至于写作,属于语言的输出,在没有有效输入的情况下是没有内容输出的。
总结,语言习得路径 前期储备大量听力音素,建立语号库,从而为开口说做准备,听说基础是输入和输出 再过渡到读写。读借助大量的绘本和桥梁书阅读素材等,更扎实达到写。又是个输入到输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