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儿子说:“我会无条件的爱你。”
儿子问妈妈:“如果我杀了人你还爱我吗?”
妈妈回答:“做出这种事情的话,你就不是你了。”
儿子并不满意,继续问:“你不是说过无条件爱我吗?”
妈妈思考了很久,说:“是的,当然还爱。”
但这种爱不代表原谅儿子做了不可原谅的坏事,母亲的爱是因为儿子永远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这段对话来自于《你为什么不道歉》这本书的作者和儿子之间,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原谅并没有那样简单,它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
人类情感的复杂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对于那些伤害了我们的人,我们可以选择不原谅对方的错误,但我们还是无法彻底将他们赶出自己的生命。
01 什么是原谅?
原谅是对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宽恕谅解,不加责备或惩罚。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原谅分两种:有意和无心。无心之失,当然要原谅,但是如果对方知道这样做会给你带来伤害,那么你还会原谅对方吗?
我们为什么要原谅他人带给自己的伤害呢?心理学家说:没有谅解就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无法治愈人际关系的伤痕。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说公司有个同事,给人感觉大大咧咧很单纯,还经常给大家带点水果零食,让人很难不亲近。
但是,她在聚餐时给领导讲自己的私事和感情经历,来了新同事,马上就拉着新同事然后吐槽你之前的各种不好。
工作中找你帮忙,你不帮她她还委屈的哭,说你不把她当朋友。生活中她对你的朋友显得比你还熟络,第一次见你的朋友就加人微信还挽着人家走,根本没在意过你的心情。
作者委屈地吐槽说:是因为我太小心眼了吗?这样的人你愿意永远原谅她,并且还一直和她产生交集吗?这种原谅只能是越原谅越糟心,不可能有获得平静的机会。
02 为什么要原谅?
我们不必为他人的错误买单,有的时候原谅并不见得是好的选择。
案例一: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该选择原谅吗?
小松的丈夫有了外遇,被发现后,他赌咒发誓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小松不忍心看着丈夫每天小心翼翼对她的样子,就心软原谅了他。
看到小松的态度,丈夫又有了后面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小松的例子说明,在丈夫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原谅就是让自己面对更深的深渊。
作者说:只有那些做到敞开心扉聆听和认真自我反省的犯错者才值得被原谅。对于既缺乏真诚道歉,又不肯真正悔改并承诺不再伤害我们的人,我实在不明白原谅他们有什么意义。
案例二:前文中我们说到的那个故事,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一位让你充满了负面情绪的人。
而且就在你不断怀疑自我的时候,对方依然不思悔改和不愿认错,一遍遍地让你痛苦直至怀疑人生。
作者说:无论经历的是微小伤害还是重大背叛,我们都不必为了寻求内心平静而原谅犯错者的行为。我们需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驱散内心的负面情绪。
03 原谅意味着尊重
我们不能要求、命令、或强迫他人原谅自己,也不能毫无理由地原谅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选择不要因为被道德绑架就原谅他人,也不必为了选择不原谅而怀疑自己。
1.不要被道德绑架
一个多年的朋友触及到了你的底线,你选择和他绝交。虽然这位朋友口头上表达歉意,行动上做出弥补,态度都十分诚恳。别人也劝你:“为什么你不能原谅他呢?”你依然要尊重自己的内心。
作者在书中提出:“原谅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程度的,我可以原谅你95%或是2%。”
这个程度由你自己决定。而剩下的那部分,你可能选择永远都不会原谅,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原谅。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原不原谅他人,不要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由自己来决定。
2.不原谅也会更强大
我们不必为了摆脱痛苦或负面情绪去原谅犯错者,也不必为了原谅,去劝慰受伤害的人放下过往。
不原谅对方,选择和他们不再相见或往来,这并不表示你是一个缺乏关爱或不完整的人。
无论对方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大小,有时候选择不原谅,不一定会让我们永远沉浸在痛苦中,反而会让我们成为更强大、更勇敢的人。
3.放下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忘记过去不愉快的事情,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够帮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得到解脱,不被这种痛苦所折磨。
我原谅你,是因为我想忘记过去那些不愉快,让自己内心获得平静,而不是真正的原谅你的那些错误的行为。
作者说:对那些犯错但没有做出道歉的人,我能够理解他为什么犯了这样的错?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他,去继续做一些对他好的事情。但这不是原谅,只是因为我理解你。
放下并不容易,当犯错者不肯悔改时,我们可以通过原谅对方来放过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书中说:不必为摆脱痛苦或负面情绪去原谅犯错者。即使不原谅他们的某种行为或不作为,我们仍可以对犯错者保持关爱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