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在几年前看来是既遥远也不着急的事情,以为时间还是来日方长,岁月会饶过年龄。可是一转眼,忙忙碌碌之下,离三十岁越来越近。
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敲出来。
1、三十岁前,一定要走出迷茫,越早越好
刚毕业的时候,我曾一度的迷茫,因为大学选择的职业,说实话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才做的抉择,对专业知识不讨厌,但是对工作模式不认可。毕业两三年的时间内,曾一度的在寻找理想的工作模式,同时对经济积累的意识比较薄弱,毕竟在一家挣得还不少,且相对稳定的单位里,没有想过积累经济其实也是通往理想模式的一条出路。
所以那时候做过许多尝试,想要去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想要的生活方式,其中也花了不少钱,当折腾越来越多,迷茫反而越来越明显。但越来越坚定的意识到自己不喜欢的是什么。
磨去了时间,花去了金钱,换来了逆向思维:当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时候,要明确知道自己真正不喜欢什么。所以后来,庆幸的是,了解了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东西。
最后走出自我探索的迷雾,是在二十七岁之前。
因此在三十岁之前,还处于迷茫期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尝试,去折腾,去探索,别去想太多资产配置,投资理财,而是更多的考虑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强,更扎实。不用太担心会犯错,试错的成本很低,无论怎么错,都有翻身和回头的可能。而不要把迷茫带到三十岁之后,年纪越大,试错的成本越大,甚至可能还会血本无归。
2、三十岁之前一定要多读书、多旅行、学会独处
说实话,我是旅行比读书更多的,休假的时候,不要总窝在家里,一定要给自己规划好旅行计划,越旅行越上瘾。
周末翻看了我前些年出行保存的机票、火车票以及各地方的景点门票,厚厚的一沓。因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去看过这个世界,即便现在的空余时间被各种事情填满,对旅行依旧没有任何遗憾。
要有独处的能力,能习惯一群人的热闹,同时也要习惯一个人的孤独,独处可以放空自己,与自己进行深入的对话,了解最灵魂的真正需求。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如何度过那些宝贵的时间,孤独能让人思考,反省。一个人的时候,即便是读一本书,学一门技能,都能更准确的给灵魂,给心灵赋能。
3、三十岁前尽可能的摆脱熬夜
二十多岁初的时候,对身体没有多少感觉,仗着年轻的资本,可以忽略那些偶尔出现的身体警告,熬夜或许不见得身体会出现不适。但是随着时间积累,熬夜岁月加长,那些被忽略的警告,可能会逐渐出现在你的体检报告里。医生可能会常规的提醒一下:需要按时作息,生活规律。
这些听起来老掉牙的“忠告”,但是对我而言,却在二十多尾巴的时候成为了改行的理由,年轻时自主不自主的熬夜,经年累月积累的关于健康的债,连本带息的在我的身体上呈现,终于在医生一句,你必须要作息规律,生活规律的提醒下,毅然改了行。
熬过五百多天的夜,深深印入了我过往的生活里。刺痛着身体的每一根神经,敏感又脆弱。
所以后来但凡有人和我说,熬夜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周才几个吗?我便会一句话怼回去:先熬过几百上千的夜,再回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其实三十岁前的身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三十岁之后,自我修复能力会逐渐往下走,而按时睡觉,便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时间,一味的去剥夺它修复的时间,只会引来一场爆发性的报复,如免疫力低下诱发的一切疾病,甚至包括癌症等。
因此,如果可以,一定要在三十岁之前摆脱熬夜的工作,改变紊乱的作息规律,越早越好,健康是自己的,投资自己的身体比投资任何东西都值当。
4、要让自己的心理年龄配得上实际年龄
我们的实际年龄,每分每秒都在成长,当下永远是你最年轻的时刻,但是我们的心理年龄不一定在成长。
现实,很多人心理年龄一直停滞着,岁数一大把,心理年龄或许跟个孩子的心智模式差不多。
实际年龄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是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是可以改变的。一个70后,可以活成90后的状态,一个90后,可能过着60后的生活。
三十岁,是一个实际年龄,但是要让自己的身体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一点。
生活要有活力,身体要多加养护,内心要定时滋养,灵魂需适时相处。
所以在前往三十岁的路途中,希望能不慌不忙,沉稳又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