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191-193凡三年事
一、纪事
1.袁绍用计得冀州。
袁绍和董卓闹翻后逃回河北,为防袁绍被逼反,董卓为拉笼袁绍,不仅未治其罪,又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这个渤海太守为袁绍后来成为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盟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董卓认为自己对袁绍已经仁义尽至,袁绍竟然还是举兵讨伐自己,一怒之下在京城尽诛袁氏一族六十多人,袁氏一族,满门忠烈,尽数被戮,是时豪杰多奔附绍,感其家祸,州郡蜂起,人思为报。
冀州牧韩馥出自袁氏门下,原是中央的御史中丞,但生性“懦弱”。初平二年(191年),韩馥的部将麴义反叛,韩馥与麴义交战,结果失利。袁绍一方面与麴义结交,另一方面听从谋士逄(páng)纪的建议,暗中约公孙瓒率领军队南下,压迫韩馥。然后派外甥陈留人高幹以及颖川人荀谌等前去劝韩馥让出冀州。韩馥在荀谌“宽仁、智力决断、出身上,比袁绍如何?”三连问下,恇怯惶恐,在内外压力下韩馥居然真的让出了冀州。
袁绍做了冀州牧,便有了实实在在的根据地,又收罗了韩馥身边的沮授、审配、田丰等大批人才,加以器重。沮授为袁绍做了明确的战略规划:“聚集冀州的人马,东灭公孙瓒,西破南匈奴,控制黄河以北,合并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地盘,集百万大军,到长安迎天子,以令天下。”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所有雄才大略者的梦想啊,曹操也仅是得遂所愿而已,不足为后世演义所垢。
2.董卓之死。
宋·苏轼《郿坞》诗云: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诗中写到的是董卓自鸣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
衣中套甲:董卓知道自己对人寡恩少礼,性情残暴,得罪不少人,害怕遭到报复,平时除吕布无时不在随从侍卫外,内还穿了件铁甲护衣,以防不测。结果,祸起萧墙,在未央殿被吕布铁矛穿甲刺死。
郿坞:是董卓迁都至长安后,在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建的院邸。
《鉴记》: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皆七丈,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三年后董卓失败,郿坞遭到损毁。经统计,郿坞中黄金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绫罗绸缎、奇珍异宝玩积如丘山。
董卓死后,百姓在街道上唱歌跳舞,以示庆祝。长安城中的士人、妇女卖掉珠宝首饰及衣服,用来买酒买肉互相庆贺,街市拥挤得水泄不通。董卓的尸体被拖到市中示众,当时天气渐热,董卓一向身体肥胖,油脂流到地上,看守尸体的官吏便作了一个大灯捻,放在董卓的肚脐上点燃,从晚上烧到天亮,就这样一连烧了好几天。最后骨灰被受过董卓迫害的袁氏家族的门生们,扬撒在大路上。其状之惨烈,与当今的卡扎菲之死有得一比。真应了句古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董卓该杀,而为此却连累了一代大儒、中郎将蔡邕,实为史上一大遗憾。董卓被杀,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叫到这一消息后,为之惊叹。可怜“一叹千年”,王允勃然大怒,董卓乃国之大贼,几乎毁了汉室江山,你蔡邕仅怀其私遇,反而为他悲痛,简直是共为佞逆,罪可不恕!遂把蔡邕下到大狱。蔡邕认罪,哀求写完汉史再死,不被允许。许多士大夫同情蔡邕,多方营救,没能成功。太尉马日磾(dī)劝王允而无果,退而告人曰:“王允的后代大概要灭绝!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灭纪废典,国家岂能长久!”。
王允计杀董卓有功,李傕、郭氾再次造反,却是王允的迂腐一手造成的。李傕、郭氾本是董卓的下属,董卓被杀后,请求赦免,王充不许,被逼无奈,听贾诩建议,统兵围攻长安。六个月后,攻陷长安,献帝再次被军阀挟持,王允死于非命。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3.刘备之初露头角。
刘备,字玄德,涿郡(现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王刘胜的后裔,传到刘备这代,已数不清几世,沦为贫民。刘备幼年丧父,家境更加寒苦,平日里靠与母亲一起贩卖草鞋为生。刘备奇伟,异于常人,身高1.8m,双手下垂过膝,耳若老聃,顾盼能自见。刘备胸怀大志,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本郡人富豪张飞交情深厚,情同手足。黄巾军作乱时,刘备因尝与公孙瓒一起在当时的大儒卢植门下学习,便投靠了公孙瓒。因夺取青州有功,被任命为平原(现山东省德州市)国相,便委派关羽、张飞分别为别部司马,统领部队。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二人对刘备则“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恰常山(现河北省正定县)人赵云带本郡人马也来投奔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于是,赵云就随刘备到平原,统领骑兵。
4.管宁、华歆、邴原、王烈逸事。
管宁割席:一天,管宁和华歆共同在园子里锄草,他们在地里发现了一块金子,管宁依然像对待瓦石一样挥动他的锄头,而华歆则捡起了这块金子,但他很快又把它扔掉了。还有一次,他们并排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时,有位穿著华丽衣服的人乘坐装饰精美的车辆,从门口经过。管宁岿然不动,继续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因此,管宁决定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并且对他说:“现在,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邴原戒酒: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时间里,酒不沾口。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饭、肉食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原本是会饮酒的,只是怕荒废了学业,所以就戒除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因为看见你们赐酒为我送别,值得喝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一整天都没有醉。
王烈遗布:字彦方,善于教导人。他的乡里有个偷牛的人,把人家的牛偷了去。牛主人把这个偷牛的人捉到了。那个偷牛的人就道:“我偷了你的牛,因家中有老母病重,现在受你的刑罚,我是甘心愿意的。可是请求你千万不要让王烈先生知道了”。王烈听到了,就差人去谢那偷牛的人,并且送了他一匹布,有人问王烈。这是什么缘故?王烈道:“小偷恐怕我晓得他的过失,这就是有了羞耻的心。既然对于恶事有了羞耻的心,就是能够改善了,所以我用了这个方法去激励他”。后来有一个人把一柄宝剑遗失在路上,有个人一直旁看守着。大家后来才知道,这个看守的人那就是以前的那个偷牛人。
5.曹操创业初期的铁杆盟友一一鲍信。
鲍信,泰山平阳人(今山东新泰),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宽厚爱人,沉着刚毅有谋略。曹操化妆易名逃出洛阳,第一个打出了讨伐董卓的旗号,鲍信以济北相身份与其弟鲍韬起兵响应曹操。当时袁绍势力很大,天下豪杰都推崇他,只有鲍信认为曹操日后必然能统领天下群雄,拨乱反正。袁绍占据冀州后,鲍信力劝曹操“待在黄河以南,静观其变”,接着拥立曹操为兖州牧。在此之前,曹操不过是东郡太守,只有一郡之地,正是在陈宫、鲍信等人的谋划下,曹操才能占据兖州,有了征战天下的根本。
进入兖州后,曹操由于轻敌,被黄巾军大败,险些死于非命。鲍信拼死救出曹操,但鲍信自己被黄巾军杀害,时年四十一岁。曹操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没有找到。于是命人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曹操洒泪祭之。
二、名辞
1.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官府没有一年的存粮,百姓没有安居下来的信心。
2.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美德,不是时机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