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某银行的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在朋友圈刷屏。广告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帅帅的男生,去美国留学的第8天下午4点,同学聚餐,每人负责一道菜。他打算做一个番茄炒蛋,但却不知道怎么打鸡蛋,怎么切番茄,于是求助在国内的妈妈。妈妈发语音指导,爸爸也在一旁指点,帅帅的男生说听不清。于是妈妈果断起床,现场操作,发视频给儿子,然后帅男生开开心心的带着满意的番茄炒蛋去和同学聚会。
故事很温暖,美国的下午四点是中国的凌晨四点,为了儿子的需要,妈妈起床现场操作,拍成视频教给儿子。对于父母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需要,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孩子的需要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还算年轻的父母,已经提前过上了空巢生活,所以很喜欢并且享受被需要的感觉。
今天中午孩子的一个电话:“妈,如果你周末来的话,给我买一本地理53,带我的薄羽绒服,给我带点咱家的草稿纸,再给我买点感冒药吧”我满口答应:“没问题”。于是我的一整个下午都在忙碌,羽绒服小点了,去买个新的;感冒药得买吃了不能困的;再去书店买53;顺便再给买点吃的。虽忙碌但心里是踏实的,我喜欢被需要的感觉。
换一个角度再看,这或许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缺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唯分数至上,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就是考高分。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很少人在意过孩子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平时对孩子多一些生存技能的教育,在碰到问题时孩子就不会全都求助于父母,自己就能轻松解决。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反思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把做事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