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了趟老家,穿梭于各类家庭聚会,和快4岁的侄女打得火热,也经常见到各种上蹿下跳的小孩子,偶尔还会听到妈妈们的讨论,比如“我家的娃又淘气了,要是能听话些就好了”。
我们总有些念想,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听话、乖巧、懂事,说什么都明白,沟通无障碍。但现实中,孩子不够“听话”,哭闹耍赖等等方式,让人头痛。父母们肯定想知道,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我想说的是,孩子听话,并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而是愿意讲道理。父母要从两个角度去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有效沟通:
1. 看你是否有效倾听了孩子的话;
2. 你是否用正确的方式和孩子说话。
孩子说的话,你有没有听懂?
父母们,无论是从体型、年龄还是辈分上,都凌驾于孩子之上,很容易就习惯了发号施令,而不在意孩子的反馈。试想,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会喜欢被别人逼着做各种事情吗?会喜欢自己不被人理解吗?有效沟通是建立在双方互相听懂并理解对方的基础上。恰恰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去逼孩子做什么,只要弄明白孩子说话、动作背后的意图,与孩子沟通并解释,他/她立即就能明白并照做。
探究话语背后的真实意思
国庆某一天,我和快4岁的小侄女一起吃饭。所有人都上桌了,唯独小侄女还在房间玩。她爸爸叫她过来吃饭,她说“我不饿”,又继续开始玩耍了。爸爸生气,把小侄女拖到了桌前,这时候奶奶开始喂饭。没一会儿,小侄女又含着米饭跑回了房间,奶奶只好追到房间去喂,但小侄女抿着嘴扭过了头,争执中,饭掉在了地上。这时,她爸爸生气了,打了她几个屁股,教训了几句,硬是拖回饭桌摁在了椅子上。小侄女开始哇哇大哭,饭是吃不了了。饭桌上的大人都说,孩子嘛,还小,让她去玩呗,何必这么凶。
我目睹了全程,意识到小侄女和她爸爸之间的沟通是缺失的。事实上,孩子可能下午吃了东西,真的不饿;也可能是正在玩有趣的东西没感觉到饿,父母应当做适当的引导,探究孩子的真正意思,而不是强制执行。
后来,我悄悄走到小侄女身后,等她情绪平复了一些(小孩子哭得快,停下来也挺快),就问她:“你刚刚在玩什么?是不是特别有趣?”
她说:“在玩拼图,很好玩。”
我说:“可是吃饭的时间你不来吃饭,不饿吗?还是你觉得游戏很好玩,想先玩一会儿再吃?”
她说:“我想玩游戏,我现在不饿。”
我问:“可是大家都在吃饭呢,你不一起过来吃吗?”
她委屈地说:“可是我真的不饿耶。”
我想了想,又接着问:“你下午有没有吃东西?”
她说:“吃了一些饼干和月饼。”
问到这,我知道她确实是不太饿,没什么食欲,加上拼图好玩,就更对吃饭没兴趣了。
她爸爸听了我们的对话,摆摆手无奈地说,哎呀那就待会儿等饿了再吃吧,不逼着你坐在这了。
其实,如果爸爸通过询问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就不会去产生过激反应了。光凭自己的判断而忽略孩子的真实需求,最后很可能就会以责怪和孩子哭闹收场。
探究情绪背后的真实意思
孩子突然闹脾气,大吵大闹呢?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强制要求孩子不要吵闹,或者使出杀手锏“妈妈不爱你了”,这是和孩子沟通里的大忌。试问,你真的听懂了孩子情绪背后的话吗?
首先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到,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是比成人低的,并对他/她的情绪给予重视,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很理解”,进而询问生气的原因,并一起讨论有效解决办法。年龄较小的孩子,会有语言跟不上思维的情况,所以会有肢体上的碰撞或者大声喊叫的情况,父母不应训斥孩子,而应该去推测孩子动作和喊叫背后的意思,并跟孩子确认“你是……的意思吗?”,替孩子说出他们想表达的话。
让孩子听话,你是否在用正确的方式说话?
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把孩子当做一个大人,平等地对话。当你自己在不停玩手机的时候,你规定孩子完全不碰手机?周末到了,你也希望放松,但你却要自己的孩子做了作业后还要再多读几页书?孩子比较内向,你希望他/她在客人面前唱歌,孩子做不到,就叫不听话了?试想,是不是自己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对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有没有清楚的认知?
这几天和小侄女的相处,我发现她是一个情绪比较容易波动、控制感较强的小孩。别人不能随便拿她的东西,和她一起玩要跟着她的节奏玩,不开心或者开心都要大叫出来。每次她大叫的时候,大人反而用更大的声音叫她“别吵”,试图控制或者训斥她,一旦这样,她就加倍用更大的尖叫回去。不知孩子的家人有没有意识到,呵斥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孩子的情绪。如果大人放低分贝,温柔跟孩子说“你这样大叫会影响到别人,而且很不礼貌哦”,孩子是不是也会慢慢去调整自己?
从自己的角度去内省
人与人说话沟通的时候,更多的关注是在表情和语气,而不是内容。当孩子不听话,拒绝和你沟通的时候,思考是不是自己说话时带有责备的语气或者生气的情绪?《非暴力沟通》里提到过,要使双方的沟通顺畅,首先要让双方在对话中不带有情绪。一旦生气,便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用语言客观地描述情绪并提出需求,比如“我现在很生气,是……原因让我很生气,我们可以好好谈一下这个问题吗?”对待任何人都是如此,对待比大人更敏感的孩子,更是如此。
总结
当孩子出现不听话的情况时,父母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
一、我是否有听懂孩子说的话?去理清孩子话语和情绪背后的真实意思;
二、我是否用了正确的方式说话?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提合理方案,从自己的角度去内省自己的沟通方式。
其实,相比于部分家长所谓的听话的孩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孩子和他/她的通情达理、善解“儿”意的父母。与父母们共勉!
附:
推荐一本给家长的情绪读本
推荐若干本父母和孩子共度的情绪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