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出于好奇我也去网上搜索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过着多元生活的一类人被称为斜杠青年。
这个词在80、90的圈子里引来了轰动,一时间知乎、豆瓣上涌现了一大批求知若渴的人,然后立志称为斜杠青年。
一个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职业,想想都十分可怕。
于是乎,很多人不甘寂寞,开始寻找新方向。
那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斜杠青年?
一
因为工作原因,会接触到很多写文章的人,有一部分在这个圈子里已经很有名了。
那天偶然看到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文笔流畅,一路上的见闻叙述十分鲜活,配图更是美翻了,让我仿佛跟着他的脚步,走过了一遍他去时的路。
当我正要膜拜大神时,我才看到作者栏清楚地写着:职业摄影师,文字爱好者。
后面的一系列专栏的名字,让我真的怀疑他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职业作家,爱好摄影……
当我按着他留下的联系方式,找到他的摄影作品时,我这个门外汉也只能用“惊呆了”和“好美”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后来作者和我说,他的工作就是摄影,去拍摄祖国的山山水水。因为配文的编辑总是没有办法真正的表达出他的作品,他才产生了自己写的冲动。
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前期他觉得自己写的就是垃圾,连自己都打动不了,一度陷入崩溃。
但凭着一腔热血,他咬牙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每当写出满意的作品,他就会疯狂地投稿,然后被退回,如此循环往复。
如果说当初的事情是一个契机,那么现在他如同喜爱摄影一般,爱上了文字,仿佛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向他打开。
原来摄影之外,自己还有更多潜能。
这样的人,就是我理解中的斜杠青年。做好本职之外,开拓更多可能,并做到极致。
二
很多人标榜自己要成为斜杠青年,然后向着自以为正确的道路,一路往前。
有志向是好事,但是只顾着自嗨就不好了。
一次聚会,遇到一个姑娘,格外引人注目。
明明十几个人一起聊天,话题也是五花八门,但她都能插得上话。
比如,一群人正聊着前阵子很火的《翻译官》,羡慕会法语的人。
这姑娘插话道:“我也学过法语。”
她成功的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原来大学的时候,她的法语是作为第二外语在学习的。
于是,大家用崇拜的目光看着这个其貌不扬的姑娘,想让她展示一下。
姑娘推辞说好久没用了,有点生疏,我们权当她是在谦虚。
后来推脱不开,姑娘一开口我们就震惊了……
这水平,充其量是一个入门级别,而且是新手一级。众人尴尬了,也不能违心的夸赞,干脆转移了话题。
这姑娘也选择了短暂性的沉默,开始潜水了。
于是,一群人开始聊兴趣爱好,气氛瞬间好了起来。许久没说话的姑娘,又坐不住了。
“我对设计还蛮感兴趣的,报了一个学专业知识的班,自己也在家钻研各中设计软件。”
对于没有画画基础的她,我还是燃起了一丝敬畏的。
然而没有人追问下去,毕竟之前的尴尬还让人心有余悸。
三
这个圈子其实很小,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有人提到了那姑娘。我顺便问了一下她的近况,结果……
“她最近在学化妆呢,听说还特意报了个班。”
“她设计课学完啦?”
“设计,没听说啊,她前阵子看美妆杂志,然后突发奇想去学化妆,还立志成为斜杠少年,多栖发展呢!”
我听完后,脑海里就出现了两个字:自嗨。
她的所有出发点都很好,而且每一条路走过去都是康庄大道。
但是她太容易转弯了,每一条路还没有走多远,就轻易地被繁花迷了双眼,失去了方向,然后走了很远才发现,离曾经的目的地越来越远。
很多人,本来是想成为“斜杠少年”,却不小心变成了“自嗨少年”。
如果你以为涉猎广泛就可以成为“斜杠青年”,那真是太天真无邪了。除了本职专业,你可还有拿得出手的特长?
如果你和那位姑娘一样,我劝你想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置顶青年”?
如果说“斜杠青年”是遍地开花,那它就是术业有专攻。其实做一个“置顶青年”也不错,起码在一个领域可以大放异彩。
最后,奉劝还执迷不悟的朋友,不要盲目羡慕“斜杠青年”,一不小心就落得个自嗨。
如果你连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我认为,你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置顶少年”。
小科普: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
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置顶青年,源自西贝独创名词,相对于斜杠青年,它的含义是将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最好。
只有将第一领域做得足够出色,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拓宽视野、学习知识、练习技能,不断去开辟第二领域的开辟的前提。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号:with 一座城
你来,我便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