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出入世的事业。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步的几点星光。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得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是自己阅读的第一本将美学视角世界与哲学、生活相连,去处事待事的第一本书籍。在阅读中,我发现作者不仅是文学大师,对哲学和心理学等都有着很深刻的认识。虽然是一本美学入门级书籍,但对于我来说,他很好地诠释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何而来,美感来源于如何的创造,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美。
在这本书中,作者朱光潜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认为:艺术家得从模仿入手。但并不是浅止于作品模样表层,而是应当模仿作品的筋肉活动。也就是将如何发掘,创造,升华美的事物的来龙去脉,主导美学观念产生和美学事物运转的生产链自己进行模仿,并加以改造升级,促进美商的提升。
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说提到:人为什么对自己熟悉的城市的美感亚于其他城市。我自己思考的结果是:原因在于熟悉的城市因为熟悉的使用过后,对其产生了主观的意识--实用性,科学性观看视角,将这座了熟于心的城市的美感与自己的体验距离拉得过近。不再仅仅单纯以无为去俗的状态看待这座城。举个例子,这就好比现代人为什么会觉得古诗词的美好,其中肯定有些许成分是因为读者对于远古时代历史故事的探索性,对于模糊事物捉摸不透的朦胧美,这大抵就是俗话说的“距离产生美”。
(1)在有所为而为的生活中,认识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我们在看待同一件事物时看法很多,所看出来的形象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都随看者的心形,性格,情趣而变化。《谈美》强调得在看物包括看人的时候,与科学的实用的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适当的短暂摒弃它们。若想看见事物的美,就要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常是不满足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况。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鲜。”其实这种状况都是艺术与生活距离的远近导致的:新奇的事物,他人的境遇都不受实际切身利益的羁绊,故能见其美。习见的景,自己的境遇都在实用世界中,总会不自主的考虑实际,没有办法做到单纯顾及其美感。因此,美和实际人生需保持恰当的距离,过近则会考虑其实际用途受其他因素影响,过远又无法完整的了解其美。这也就验证了作者朱光潜的一句话:“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3)美感的经验常常发生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之中,所以我们很难分辨所剩的情感是属于物还是属于自我,此时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是最容易发生的。因此,美感经验与移情作用常常相伴而行: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常含有移情作用。这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现实写照。
(4)美感是聚焦在孤立状态下的意象思维,是起源于直觉的,而不是通过事物思考联想展开的。因此,我个人认为,联想所伴的快感而非美感。当然,世界上也存在着肯定态度。他们认为,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再做决定。
(5)在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间,理想主义觉得自然是有美丑的,艺术当只是模仿自然的美。而美的东西中又有重要的,艺术家当只选择重要的—艺术应富有代表性。而写实主义认为自然本身都是美的,最重要的就是按要求完全照实的描写,进行模仿。他们都意识到了自然的美,以及艺术的任务在于模仿,但究其根本: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它被包含在写实主义中,是其中重要的一隅。
这本书,了解到了朱先生对于美学问题的独到见解,也可以领略到美学史或是文学史等方面的小贴士,应当算是先生所说的学美学不可不了解的文学哲学。书信中有趣的一针见血的评价“玩弄积木似的拼凑倒也煞费苦心”。关于审美范畴中的戏剧性和悲剧感,文段中有谈到:但笑也有几分美感,因为社会和个人在超脱生活时急需把自己当做艺术品来看待,才有喜剧。这一句,戏虐轻佻的语调文字,透露的是美学现实的悲剧与喜剧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