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传了几千年。它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还有的说是源于古越民族的图腾祭。最近又听到一个新的版本——端午节是一个纯正的中医节日。这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者,仁德堂第五代传人杨瑞教授为大家讲述的端午故事。
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中医设立的一个医学节日,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远离疾病。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端午习俗也都与我们的健康有关。
端午节的确立,源于毒虫的发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病毒病菌的民族,从我国的一些汉字中便可窥见一斑。我国古代汉字都是象形字,古人取其寓意,升华,精简,形成一个个文字。比如汉字中的“風”,外面是风扇儿,里边是带帽儿的虫,寓意是风中有虫,空气里不干净。这种不干净,不是因为有树叶有尘土这些东西,而是有一种活的虫子,即空气中散布着毒虫和病菌,这些毒虫是会伤人的。我们的祖先以此来提醒人们小心毒虫的侵害。
经过不断地观察,我们的先人总结出了虫子的生命史。毒虫生于惊蛰,长于惊蛰到端午,成于端午到七巧,在七巧到灯花(古代八月初八为灯花节)进入老年,灯花到重阳进入暮年。重阳以后,毒虫消失,蛰伏于地,等待来年春天复苏。
也就是说,到了五月初五这个时候,毒虫就长大了,开始对人有了攻击力和杀伤力。五月初五到七月初七之间,是毒虫最旺盛最强壮对人最具危险的时期。所以祖先们了解了这些规律,给我们设立了一个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也标志着季候进入了盛夏。
“遍洒雄黄酒,门窗插艾蒿”,我们的中医郎中们每到五月便嘱咐人们,在夏季要防湿防暑防毒虫。于是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洒雄黄酒,插艾草,来抵抗毒虫的侵袭。民国以前,每当端午临近,村庄里就会出现担着酒桶卖雄黄酒的货郎。人们用碗买了来,以草苗沾了酒洒于床下门后、或墙角等犄角旮旯处。雄黄酒散发出气味,闻此味道的毒虫就会携家带口逃离这个房屋。
艾蒿的气味也是毒虫所不喜的,人们把艾草捆成一束,挂在窗外,门口处,防止毒虫进屋。洒雄黄酒是把毒虫赶出去,插艾草是防止毒虫返回。鸡是毒虫的天然克星,蝎子蜈蚣都怕鸡,村里的能工巧匠把艾草编成鸡的形状来驱赶毒虫。
赛龙舟是南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先前在南方,蛇类毒虫较多,因为南方潮湿温暖。到了端午节前后,南方的村民们就会熏屋子熏院子。大量的蛇被驱赶出来。上古先民有好生之德,用笼子或口袋把蛇捕捉起来。放在家门口。村里有威望的长者会组织一些年轻人,把蛇收集起来,用独木舟载到很远的山坡或远离人群的地方去放生。在这个时候,村村镇镇都在做这件事,所以河面上非常热闹。而且大家都想早点出发早点寻个好地方放生,于是大家奋力划船,你追我赶,形成了一个比赛的局面。而蛇在民间被称为地上的龙,所以便有了赛龙舟的说法,并一直延续至今。
吃粽子的习俗也和赶毒虫有关。村里去放生的年轻人,大老远的来回奔波,十分辛苦,村里人们为了犒劳他们,家家户户拿出米、枣,用散发着清香的新鲜苇叶包起来,在大锅里煮熟了,等待年轻人回来吃。
所以端午节是一个中医节日,是一个为了防毒虫,保障人的生命健康而延承下来的习俗节日。早在屈原出生以前至少一千年就有了这些习俗,所以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其实是他赶巧了,恰恰在那一天投了汨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