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曾经,我知道读书是个好事。但不知道的是这个好事儿对自己具体产生了什么价值。经历过买封面好看的书、畅销的书、别人推荐的书——这样心路历程的变化,断断续续的尝试着。大多数的书,最后的结局都是“束之高阁”。
现在,书对我来说更像是遇到问题后的条件反射,就像口渴了去找水喝一样,是要解决口渴的问题,更向内求。读的大都是“对我有用”的书。
当然,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不太一样,所以读书是非常私人化的行为,我认为好的书,别人可能不以为然,甚至可能会觉得是垃圾;也或许~~是缘分还没到。
最近读书都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也是文章题目来源。分享出来,是对自己的总结和交代。如果你有缘看到了,有些启发,即是万幸!
NO.1《 最好的告别 》阿图·葛文德
关于衰老与死亡,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常识
在曾经工作的书店老板推荐下看的。因为他经历过我所经历的,所以这本书是对症下药。看了之后的确有帮助,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做心理建设。在3月份,就接到了爸爸去世的消息。
关于死亡,我们中国人向来避讳。谈论,尚且不能,又何尝为死亡做准备呢?
而提前对死亡的思考、谈论、准备,恰恰能减轻老人/病人的痛苦,在临走之计生活质量高一些,乃至可以延长寿命。
人在死亡面前很难豁达,会更渴望生。难免也有些懊恼和遗憾。作为亲人,或许可以提前聊聊,未来打算如何养老?如果生重病了希望怎样被对待、有什么想做还没做的事儿?可以为衰老和即将到来的疾病做些什么?是否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了解常识的必要在于,也让我们知道身体衰老所逐渐表现出的各种迹象(要知道我们的身体并不会突然变坏,意外也不是突然来临)。从生活中老人发生的所谓“意外”(比如摔跤),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有所重视,才能提前干预。
NO.2《 富爸爸穷爸爸 》罗伯特·清崎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说实话,这本书在很多平台、博主推荐它,因为他的封面和书名多次错过。(以前觉得封面太丑了)
或许确实有缘翻开了,在微信读书中为了看完它,甚至充值了付费卡,看了之后其实冲击还是蛮大的。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娶个好老婆/嫁个好男人,就是没教过,怎么看待钱、如何正确的挣钱和使用钱?
书中一些操作不能照搬到中国,但是思维层面的还是很有帮助:要攒钱、要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学会不为钱工作。。。
然而我们打工人陷入的模式是: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上班、再付账,周而复始。我们被恐惧和贪婪所支配,只要停下来,就担心无法继续生活。
如何进入到另外一种模式:钱可以生钱、有更多的资产、不只依赖工资收入。。。帕累托法则告诉我们,这是少数人才能实现的状态。但也不妨,从现在开始转变一下观念。
NO.3《 事实 》汉斯·罗斯林
用数据说话,避免情绪化决策
1、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
A.低收入国家
B.中等收入国家
C.高收入国家
2、全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现在是多少岁?
A.50岁
B.60岁
C.70岁
* 正确答案:1、B 2、C
这是书开头的其中两道题,目的是考察我们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了解程度。结果是,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用作者的话说,甚至还不如一只大猩猩(大猩猩的随机正确率是33%,而人在很多题目上远远低于这个比例)。我们带着偏见看待很多事情!
我们习惯被有冲击力的标题、观点鲜明的内容吸引,被裹挟着冲动站队,这是社交媒体盛行下人为包装成的偏见和信息茧房。而事实可能是另外一幅模样,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要坏、要无聊。
跳出作者列出的各种数据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比如不要一分为二,直线思维、恐惧本能等等,科学思维除了让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待这个世界、看到事实,更能帮助我们减少作为个体的痛苦。
这本书的观点让我联想到正念和书籍《非暴力沟通》他们有异曲同工:正念主张觉察和不评价,《非暴力沟通》中叫做区分“观察”和“评论”。
这也是最近我学习到的:尝试去看到事实,克制自我。
NO.4《 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 》奇普·希斯
给生活多点儿仪式感!
前段时间端午节去绍兴游玩,过程并不愉快:火车站修路不好打车、饥肠辘辘去吃饭饭店关门、去景点路上下雨被困在超市、晚上瓢泼大雨1小时才到酒店、下了2天雨。。。
人会根据一段经历中的关键时刻来评价这段经历的好坏。显然,绍兴之行不是一段让人愉快的体验。
那好的体验有哪些共同点呢?书中给出了打造峰值体验的4个原则:
1、欣喜时刻
2、认知时刻
3、荣耀时刻
4、链接时刻
全书围绕着这4点内容进行展开,有很多案例和解说。我们在日常中也能找到大量的印证,当然也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主动创造/设计这些瞬间!
欣喜时刻:隆重的婚礼、惊喜、大学录取通知书、婴儿的降临、恋爱。。。
认知时刻:被人背叛、亲人离世、新的知识、新的冒险尝试。。
荣耀时刻:颁奖典礼、职位晋升、跑完一场马拉松。。
链接时刻:演讲 、比赛、团队活动。。
NO.5《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
所谓的自由, 就是被别人讨厌
“我这么敏感和缺爱,就是我原生家庭的问题,怪他们在小时候没有给我足够的陪伴和关爱。”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这种想法,“原生家庭”这个词一度在互联网上风靡时,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
类似的想法可能还有“我要是有人家的家庭条件就好了”、“我就这性格,改不了”、“我真是太糟糕了,一无是处”。。。诸如此类。
阿德勒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你】决定了你如何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
上面的很多想法,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或许是潜意识里)找的借口和推脱,逃脱舒适区、归咎他人、不愿踏出一步去改变,这是在寻求对自己而言的【善】。取得了不好的结果,内心OS:“看吧,我就是这样,我说的没错吧”,获得心理安慰,然后继续自己骗自己。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解放这些束缚!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这两天看的新闻:95后姑娘花10年积蓄入住毛坯房。尽管身边人也充满了质疑和否定,她学历不高早早打工但却跳出传统思路,不是早早嫁人、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自力更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NO.6《 掌控谈话 》克里斯·沃斯
生活处处是谈判
听【海马星球】的播客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是国际危机谈判专家,是要从绑匪手里解救人质的重要角色。
然而,他从中总结出的技巧,其实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场景:讲价、申请加薪、商务谈判、日常沟通等等。生活处处是谈判,书里的方法简单到可以拿来即用。
基于镜像神经元的“重复法”,重复对方最后的2-3个词,他就可以一直说下去,你会获得大量信息;如:
-最近我们家的狗狗生病了?
-生病了?
基于同理心的“标注法”,将对方的顾虑和痛苦说出来,可以迅速拉近距离;如:
你看上去好像有点困惑!
你似乎不太同意我说的话。
基于“恶人先告状”的“拔刺法”,把对方可能对你的指控先说出来,释放对方的不满和刺痛。如:
我知道最近我工作太忙了陪你的时间比较少,你心理有点责怪我。
NO.7 《 正面管教 》简 · 尼尔森
想要培养出优良品质的孩子,首先自己做到了么?
最近公司正在进行《正面管教》外部培训课程,理论也是源自心理学家阿德勒,这本书是配套阅读书籍。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我承认养孩子绝对是世纪性难题,自己没有孩子,对于生孩子的计划处在不是那么明晰的状态。但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更加广泛的场景中。
对自己冲击比较大的是“不要把孩子看做问题或错误,而是解决问题跟孩子一起变得更好”的理念。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总认为孩子是麻烦、孩子笨、孩子怎么样,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否定孩子的存在。其实错误的发生正是学习、改进,去变得更好的绝佳机会。
理念的转变是根本,在这个基础上才是技巧性操作和耐心的付出。
这本书尤其推荐给有宝宝的朋友看。
一共七本书,写的过程自己又复习了好几遍,希望也对你有所启发!
如果最近的你感觉迷茫、焦虑、无趣,不妨找本书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