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文化-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赵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内容摘要】雷山是中国苗族文化的中心。其建筑、服饰、音乐、工艺、民俗活动等仍保留着古老的、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民间文化绚丽多姿,民族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具有体现强烈的原始崇拜心理、地域性明显、昭示淳朴率真的生活观等特点。
【关键词】雷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 ’~26°34 ’之间,因境内苗岭山脉的最高峰雷公山而得名。东与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三县相邻,南面靠近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面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苗岭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县,境内山峦起伏叠嶂,山谷空壑幽深,自然风光秀美,森林自然资源与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有“天然绿色聚宝盆”和“物种基因库”之称。2012年末总人口(户籍)153031人,世居苗、汉、水、侗、瑶、彝等6个民族,而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78%。
雷山县的最早的行政设置始于唐朝,天宝三年(744年)曾置罗恭县,属应州。宋代属夔州路肇庆府羁縻州。元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至清初无建置,苗族内部自理,称“管外苗族地区”。 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奏设“新疆六厅”,雷山置丹江厅,以都匀府通判驻丹江加理苗同知衔。至乾隆二年(1737年)此后的170余年,清政府以“卫”、“土司”统制地方屯堡,管柬苗寨。雷山是中国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后的重要集结地,现有150多个苗寨,人数多的苗族村寨可达千户。苗族人民能歌善舞,黔东南被誉为“歌舞的海洋”,而雷公山区则是这个海洋的中心,也是中国苗族文化的中心。雷山县苗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十分典型,其苗族建筑、服饰、音乐、工艺、民俗活动等仍保留着古老的、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民间文化绚丽多姿,民族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成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城镇。
一、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1、民俗民俗节日类。包括苗年、鼓藏节、招龙节、吃新节、扫寨等;2、传统技艺类。包括苗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统苗族医药、苗族织锦等;3、民间音乐与舞蹈类。包括苗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苗族飞歌、苗族酒礼歌、苗族嘎百福等。
二、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体现强烈的原始崇拜心理。
苗族的重要的节日都离不开相关的祭祀活动。鼓藏节是雷山苗族中最神圣的祭祀节日。在苗族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特别是自己的祖先,他们去世以后,灵魂还在冥冥的阴间庇护着儿孙。依照这个灵魂不灭的理念,苗族民众要在十二生肖的岁月的轮回中,每隔十二年,苗族中的一个支族或同宗的一个片区的民众要宰杀牲口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灵魂和山水灵魂,第1年引(醒)鼓、第2年立(迎)鼓和第3年送(藏)鼓。苗族鼓藏节气氛神圣、神秘且神奇,整个过程为客人提鸭带礼进门,放火炮,吃鱼吃鸭;天未亮就杀猪,杀猪时说隐语(即鼓藏语)、煮肉、砍肉祭祖,吃砣砣鼓藏肉。千百年来,至今还有部分苗寨的苗族人民在过每届鼓藏节时还举办招龙节仪式,而有部分苗寨突显招龙仪式而且慢慢形成了招龙节,而实际就是鼓藏节。
金秋时节,谷物收割完毕,农历十月上旬的卯日,就是一年一度的“苗族年”。雷山苗年是雷山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要连过三次,称“小年”、“大年”、“尾巴年”,时间从农历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其中以“大年”最为热闹。苗年家家户户都要祭供天地、祖宗神灵、山水木石、农具耕牛,感谢它们给民众带来好收成,带来幸福欢乐。
苗族吃新节是一个相邻的数十个苗寨为一个片区的苗民在同一时间(每年农历六月至八月的某一个卯日)举行的重大节日活动,数千年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过节前,家家户户里里外外打扫卫生,筹办食品,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过节。过节第一天,家家男家长提着大红公鸡,带着孩子来到自家田边祭祀“天神”和“田神”。入夜,男性家长盛上两碗香喷喷的糯米饭,上面放着秧苞,点上几柱香,斟上几杯酒,摆上鸡头、鸡肝、鱼、糯米饭等祭物祭祀天神、地神田神、水神和历代祖先。
2、地域性明显
被苗族人视为“圣山”的雷公山海拔2179米,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热、水源丰富,同时土质疏松,适合植物生长,是生产苗药和中草药的天然宝库。雷公山地区有蛇目动物47种,其中有毒的蛇共9种。毒蛇经常伤人,苗药便就地取材寻找草药来治疗蛇毒,在祖先或师传或在师授的基础上,通过刻苦钻研医术愈趋成熟高明。苗医们充分利用雷公山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采取适合当地当时的行医方式,走村窜寨,送医送药上门,为伤病员服务。但在长期的医治实践中,有些苗医因不能解释一些疑难杂症的病因而常求助于巫术,形成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神药两解”独特治疗方法与体系。
由于山区气候潮湿,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长期延续和发展。同时因为苗寨的居住密集,层层相接,无防火隔离条件,形成先天性火灾隐患。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扫寨”就成为了雷山一项的重要民俗事件。“扫寨”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立冬之后进行,当天全寨各住户在辰时之前吃完早饭后便将家里各处的火全部熄灭,然后祭师做法事后乘草船巡游全寨,所到之处各家抓一把家中火塘了的火灰放入草船中,祭师则口念祭词,祈求各家免除火患,随后宰杀猪鸡献祭,顺水放走草船,意为遣送“火鬼”。
3、昭示淳朴率真的生活观。
雷山苗族民众视苗年为至重,每逢苗年,民众们不管在远地他乡,天涯海角,都须提前在卯日前赶回家里,与家人团聚,与亲人过节;由于一年忙于劳作,而久不往来的亲戚朋友,诸如舅爷姑爹、姨妈表亲等等,都要在苗年中来往相聚饮酒唱歌,家庭天伦之乐、亲友重逢之乐、族群聚会之乐、尽在苗年之中。苗族民众要玩乐5—7天,主要以跳芦笙、踩铜鼓、斗牛、斗鸟为娱乐内容;苗族民众都着新服盛装,特别是姑娘媳妇们身穿银装盛服,展现风采;青年男女游方相互对歌,以歌示爱。
吃新节各家各户的中老年人共聚一堂,饮米酒、唱酒歌、飞歌。而青年男女则身着新装分别三五成群相邀到相应游方场上和可开亲的异寨来的异性青年游方,唱着动听的情歌,寻觅意中人。第二天,吃过中饭,男女老少和青年均穿新衣(女性着盛装,但不戴银角帽)汇集到西江平寨街上和芦笙铜鼓场赶热闹场,主要内容是男女青年进行游方,对唱情歌;成年人则参与斗牛(有水牛和黄牛)、斗雀、赛马等活动。第三天,宾主双方唱着一首又一首的惜别飞歌,主人将客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客人消失在转弯的山路上。男女青年则在路口,在山坳上唱着《惜别》情歌依依惜别。
千百年来,雷山苗族有客必有酒,有酒必有歌。无论在普通餐桌上,也无论在盛大的宴席上,苗家人都要拿出自家酿制的酒和歌曲来迎客待友,产生了一系列种类有别的酒礼歌。雷山苗族飞歌更是有一种火辣辣的情绪,气势雄浑。无论是苗歌还是苗舞,都是豪迈而且充满勇往直前的力量的。
雷山苗绣装饰的重点放在衣后和衣侧,主要是为了展示的显眼的位置,在唱歌和走路时能博得身边和身后人们的赞美。苗族织锦、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繁复与夸张,都能够显现出苗族人民热情淳朴、直率奔放的生活观。
三、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
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何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必须处理好保持原生态特性与推进现代进程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做好更为扎实的基础工作,形成全面而丰富的理论成果;其次要实现雷山经济模式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输血式保护为造血式保护;同时,需积极加强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维功能和教育功能,注重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雷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雷山县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12
[2]侯天江著. 中国的千户苗寨-西江.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6.
[3]李玉文主编. 雷山苗族文化系列丛书 鼓藏篇 雷山苗族鼓藏节.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0.11.
(此文2013年已正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