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多少都带有目的性,或是为了理想,或是为了提升自己,如果读了很多书,却不记得书中讲了些什么?更不要谈去改变自己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有效率的读书、边读边做笔记、牢记书中的内容、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四个方面帮你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真正使知识成为力量。当然,这本书着重关注的是商务类的书籍,消遣阅读类或者是小说类的书籍并不适合。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作者大岩俊之,曾经也是一个不读书的人,在走向创业的道路上,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于是和很多人一样打鸡血似的开始刷书行动,一年间阅读了300本书,但不管怎么拼命的读,感觉还是记不住,读过就忘了。为此,他开始认真研究阅读,并将阅读获得的知识付诸行动,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本书介绍了大岩俊之在创业时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并用大量的书和实例讲解自己是如何做笔记、如何牢记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
一、提高读书效率
既然是要从书中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那么有效率的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读书都是第一页开始,一字不落的读,花费了很多时间读完整本书,才发觉自己只是“读过”书,而还没有“读懂”书。针对这种情况,大岩俊之认为阅读是有技巧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步骤,使阅读更有效率。
1.确定读书目的。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你对某项事物格外关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关于此事物的信息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注意力焦点集中了,所以变得很在意。读书也一样,当你带着目的去读,就更能集中注意力,也就更有收获。
2.通读序言、目录、后记掌握概要。正式阅读前,我们可以通过概览序言、目录、后记等部分,大概了解书的内容。序言浓缩了一本书所有的要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写书的原因、目的、关于书的想法等。而目录展示了书籍的骨架,就好像我们去逛景点时,景区门口的路线示意图,读完目录,就大体掌握了一本书的内容。后记有时也被称作“跋”,是对书的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有。
3.不试图全部理解。大岩俊之指出,一本书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而20%中最重要的仅有4%。因此,读书应该有重点,找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重点阅读,而不必求全。
4.有意识的“输出”。输出有两种形式,一是向别人转述,二是写下来。向别人转述需要有倾听的对象,相比之下,写下来更容易操作。以向别人转述为前提去读书,明确了读书的目标,注意力会更加集中,阅读会更有效率,从而能够更有效的输出,形成良性循环。
5.争取多读。大岩俊之提倡并列读书法,就是要同时阅读几本书,不断转换思考,加深书本印象。当然,在书籍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有意思、适合自己,并且是不同领域的书籍,这样才能增加读书的趣味性。
二、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读书笔记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整理知识和信息,而且会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读书时,可以先通过划线、标记号、注明文字、贴标签、书页折角等方法找出重点部分,然后利用这些标记制作读书笔记。
关于如何整理书中的内容,大岩俊之梳理了以下三种方法:
- 直接摘录一部分内容(至多4-5处,每一处至多3-4行,且须记录下摘录的页码,方便查找)
- 做摘要,分项罗列(次重要的内容进行分项罗列)
- 写下自己的感想
大岩俊之最推荐的是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是将我们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的规则:
将纸横向摆放
不用黑色笔而用彩色铅笔
放在正中央的图像要用三种以上颜色,要有立体效果
从中心开始呈放射状伸展旁枝
分枝(曲线)上只写单词
多利用图画、符号等形式
制作思维导图有两种方法:
1.按照阅读目的制作读书思维导图
- 书名、作者、发售日、出版社等信息
- “读书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并罗列3个子目的
- 根据目的,写出答案
- 读书感悟
2.将书的全部内容整理成一幅思维导图
- 按顺序总结一本书的章节、标题、小标题
-
按顺序整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
建议先从头到尾读一遍书,然后根据折角、划线等标记,制作思维导图。
三、牢记读到的内容
即使做了读书笔记、制作了思维导图,时间久了我们还是有可能会忘记书中的内容,因此要想牢记读到的内容,就必须主动记忆。艾兵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清楚的显示了大脑的遗忘过程:20分钟过后,遗忘42%;1小时候,遗忘56%;1天过后,遗忘74%;一周后,遗忘77%,1个月后遗忘79%。
根据记忆曲线规律,防止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反复阅读,反复记忆,反复的次数越多,记得就越牢。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发现的“帕累托定律”,又称为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读书,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通常只占20%,因此我们只需要找到这20%,加以标记,并反复阅读标记的重要部分,就已经掌握了整本书的内容。
关于记忆,大岩俊之还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调动情绪阅读。
2.带着向他人讲述的目的阅读
3.整理成故事来记忆
4.首字母记忆
5.创建形象,联想记忆法(创建现实中不太可能的形象)
6.便利贴记忆法(通常选择同一个位置或场所)
四、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而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够发挥效果,比如读了关于阅读的书,就要改变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了关于沟通的书,就要善用沟通技巧;读了控制情绪的书,就要学会在生活中调整情绪。大岩俊之在读书与能力之间为我们架构了一座桥,但有了方法和途径还需我们身体力行,才能有效果。正如书中所说:"通过读书设定行动目标后,在最终得以实现目标之前,必须不断深耕。”
1.设定行动目标
行动目标的设定要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用数字表示出来,如果无法用数字表示,也要尽量将内容详细,要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读完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将行动目标设定为1年后,成为签约作者就要比笼统的定为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好很多。
设定行动目标时,很可能会罗列很多目标,确定行动目标的优先顺序时可以运用著名管理学家科维关于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筛选出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设定行动目标时要结合实际,否则与现实差距太大,没有办法顺利完成,就会极大挫伤自己的积极性。设定行动目标可以遵循SMART法则,即:
Specific:具体的,清楚详细的,能想象出来的。
Measurable:可预见的,用数据等方式预测可达成的程序。
Achievable:可达到的。不会不切实际,有实现的可能性。
Realistic:实际的。具有一定现实性。
Time-bound:有期限的。定下具体时限,何时达成目标。
2.明确现在的位置
俗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认清自己目前的状态,做到自我认知清楚,才能为实现目标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现在是百分之多少,为什么”的问题来帮助自己明确位置。
3.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同样,也是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表现,不过是在目前状态百分比的基础上再加上10%。比如现在40%,那么你就要问自己,50%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样循序渐进,自我的期待感、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因为你知道只要有一点点可能,这个百分比就会不断上升。
4.填补差距的具体行动。采用5W1H的提问范例。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完?尽可能多想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至少给出5个以上。
5.列出5个以上的行动方案后,选出自己最想做的,同时想象自己这么做的结果。
6.开始进入“行动”模式。将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写出一周内自己要干的事情。
7.从一周内要做的事情中再选择出一件决定实际去完成的,然后确定“什么时候去做”,并确认自己达成目的以后的心情。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实际上,你想怎么做?准备做到什么程度?达成目标之后,是什么心情?
为了督促自己能够真正的行动起来,你可以将行动告知他人,也可以写在社交媒体上,或者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当然,你要将自己行动的结果进行反馈,从而形成正向激励,更好的开始后面的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希望你也能从此刻起按照以上方法去阅读并去行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