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侠仗“葱”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
社会我葱哥,走路自带风!
那探头书包外的一把葱
惊艳无比,生机勃勃,霸气全开
这开学装备如果再配上姜(大将之材)、蒜(算术全会)、烤果(考试必过),考不上清华,就感觉对不住这两根葱
然,你以为带葱就已经很惹眼了?
岂不知书包里面还满装着沉甸甸的期望和爱!
暑假结束,开学啦……
就在此刻,
隔壁是不是有些熊孩子想大吼一声“我太难了”。
是不是有些家长也想三吼连连“难”,“真难”,“我太TM 难了”。
整个暑假不是陪孩子在培训班上课,就是和孩子在去培训班的路上,游泳、绘画、国学、跆拳道、尤克里里处处开花,生怕孩子学得不够,“吃不饱”。
讲真,暑假里最快乐的应该是赚钱赚得满嘴流油的培训机构了。
其实,家长为孩子打拼补习班的根源主要是纾解自身患得患失的育子焦虑。
无穷的补习,孩子忙得像陀螺,没有乐趣,在高压下痛苦地学习,其结果倒可能是输在了终点线上。倘若,孩子长大后感到一事无成 ,反手就会怪罪和怨恨父母。
作为家长,我们可曾自问,我们小的时候有起跑线吗?我们跑得成功吗?
我们可曾留意孩子的兴趣、个性与禀赋所在,用心为孩子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启发孩子的天赋?
我们可曾不论孩子是否有兴趣硬要他们上读不完的班,孩子是否反感,是否真有收益?
现实中
很多家长只知道追求孩子的考试高分,岂不知死记硬背知识,缺少个性和好奇心,最终孩子变成了一台不断往里面输入数据的计算机。
有的家长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培养特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和好恶强加给孩子,这种逆孩子兴趣、个性而培养特长的方式,最终会惨遭失败。
比较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自己的孩子无需跟别人比较,这才是开明的父母。
在《武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白眉教小贝学画:
白眉问湘玉: “你说为啥要让娃学画?”
湘玉回答:“为了让她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白眉又问:“那起跑线在哪?目的地又在哪呢?”
湘玉随意的答:“我怎么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嘛!”
白眉又问:“既然都没有目的地,那设置起跑线有什么意义?叫娃学东西可以,但首先要搞清楚为啥学,为了兴趣,那值得鼓励;如果是为了虚荣,为了和别人比,那还不如不学呢。”
一辈子都要和别人去比较,比完大人,比孩子,这正是人生悲剧的源头。
道理其实大部分家长都懂,但在社会大环境之下大家都被同化了,你要么特立独行,要么融入其中。
现实中大部分家长往往都是后者,能坚持己见的,少之又少。
各类形形色色的起跑线,除了填坑各类培训机构的钱包,摧残孩子的心智,增加家长的无穷焦虑,作用到底有几何?
切记,隔壁人家的起跑线不是你孩子的起跑线!
起跑
构建属于孩子自己的起跑线。
我们可曾为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充分、广泛的了解周边的世界,广泛接触新事物,从中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并加以引导?
也许孩子的起跑线,就在你的悉.心.观.察.中。
不要一放学,一放假,一到周末就把孩子从一个课堂转移到另一个课堂。让孩子多接触一点社会,多和小伙伴们有点交往吧。
有了起跑线,孩子就知道怎么跑了吗?
举目四望,在当今世界上,起跑还真没有标准模式,但好的起跑方式,应该是善于发现、培养孩子的个性与禀赋。
个性与禀赋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一个清华附中的学生,按高考成绩未必能考上国内最顶尖的高校,却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难道哈佛的要求比国内最顶尖高校低吗?后来发现,在录取过程中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实力,关注的是学生的潜力和个性特长、禀赋。
如何发现孩子的个性与禀赋,城哥有一篇《寄给未来清华附中郑州学校家长的一封信》,这封信里登载了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讲的3个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故事一
3个联名给我写信的初中生
2014年冬天,三个初中生联名给我写信说,“校长,我们三个人特别喜欢生物,生命科学方向,尤其是对克隆技术感兴趣,但是生物老师只知道一些概念,无法指导我们进一步研究,您是清华大学来的,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教授,让我们跟着他们学习”。
我给学生们联系了实验室,他们就用课余时间和教授一块学习和研究,慢慢他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学科。
所以,当孩子有特殊需求和爱好时,你不能简单说,对不起我们没有这样的老师,你自学吧。
故事二
清华附中与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合作
现在,教育国际化是个非常流行的说法。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课程、实验室,培养项目、模式引进来为我所用。
清华附中和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有深入合作。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16个最先进的实验室,我们已经引进了四个,未来还会引进更多。
为什么要选择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
因为国内目前的科学教育太差劲了,中学里学生做实验大多是在验证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最终就是锻炼一下做实验的动手能力,而在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实验室里,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挑战新想法,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
这样的教育才能带来创新,如果我们的教育天天让孩子做一些验证性的工作,哪来的创新思想和批判性思维呢?
故事三
改了兴趣的孩子
我教过一个学生,现在正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
他初中阶段就在清华附中学习,当时对生物特别痴迷,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就开始读了好多的生物方面的书。结果他研究生物时,发现研究基因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离不开统计学,然后他就去学习数学,结果发现自己对数学喜欢的程度远远超过生命科学,最后,他在高中阶段就彻底转移到数学研究。
这个孩子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如果参加竞赛,拿个金牌很容易。但他对我说,“校长,我不愿意搞竞赛,我就愿意学数学。”
我支持他按照自己的兴趣,想学就学,找不到的书找我,看不懂的内容找我。他读高中生,写的论文已经接近于研究生的水平。
所以,你会发现,支持孩子坚持他们的兴趣,支持他们发展个性是多么重要,希望我们尊重每个孩子发展个性。
老师们、家长们
你善于挖掘和发现孩子们的个性和禀赋吗?
快行动吧!
(三岁上清华 .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
思考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不懂教育,但,我们要敢于思考,善于反躬自问。
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
能够发现学生的天赋和擅长,并帮助学生把兴趣发展成为特长。
能够了解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这个专业所需要预修的课程,学完之后去哪个领域工作,大体应该干什么,指导学生做出学业、人生、升学的选择。
这才是最专业的老师。
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学校?
能够提供足够丰富的活动、足够丰富的课程。为发现学生个性提供最重要的途径和资源,让他充分、广泛的了解周边的世界,了解周边的人和事。
有一批最专业的老师、灵活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强大的发展指导体系。
这才是一个有良知的学校。
未来,决定孩子命运的是个性与禀赋,而不仅仅是知识。
如果真有什么东西,让孩子读了、看了,就能天下我有,那东西绝对是葵花宝典。而能够得到葵花宝典的人,也绝非凡人。
只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开启天赋,孩子就会有源源不绝的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孩子的未来不是竞赛题,而是选择题。不是单向赛跑,而是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向。
结语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只是处在休眠期,像种子一样待条件成熟,就伺机萌发。
让孩子在一个好的环境里,顺应个性和天赋去发展。
人世间无数奇迹,
往往就是因为人类天赋的萌发而产生。
—— THE END ——
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或建议可以留言,城哥将在启迪者第一时间给你回复,谨记,观风、解局,城哥与你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