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读庄

近闲时开始读年初给自己定的年度阅读目标之一——读庄子。我选用的这本是比较通俗入门的《庄子全书》,拿到手上也是厚厚的一本。

因为书才刚开始读,这么厚的一本也不知道要读到什么时候(以目前的空闲时间来说)。所以只能一边按照我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一边跟大家分享一下了(也算是我的一种读书笔记吧)。

书才读几页,当然是“逍遥游”这篇的其中的段落。

这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是这样的:

故有些人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行为能合乎一乡人的心愿,德行能符合国君的心意,德行能符合国君的心意,取得一国的信任,他们自以为不错,也就像小池泽里的小雀一样,而宋荣子嗤笑他们。宋荣子能够做到整个世界都赞誉他而他也不会更加勤勉,整个世界都非议他而他也不会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别,能辨别光荣与耻辱的界限,就这样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声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即便如此,他还有未曾树立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样子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才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汲汲去追求。这样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待。

如果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必须依待的呢!

所以说,至人无一己私念,神人无功业的束缚,圣人无名声的牵累。


编者的对这段的解读是这样的:

“无己”是指忘掉自我的偏见,“无功”是指不求建功立业,“无名”是说不求名声流传于世。三者都是世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因为人都是不由自主地迎合世俗观念,为自己设定重重目标、种种界限。

列子对世俗种种十分淡然,他乘风而行,自由自在。而人们多只看到列子飘然风上的洒脱,注意不到列子仍要借风力而行。这就好比现实中,人常常幻想,如果能随心所欲就好了。却想不到“随心所欲”毕竟以“欲”为前提。心中有欲,则心必随欲而动,受制于欲。这和庄子理想中的自由相距甚远。在庄子看来,只有“无待”,即抛开任何外在条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虽然对芸芸众生来说,要达到这种境界十分困难,但人至少可以尝试着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将心思从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寻真我,获得通达恬淡的内心。心通达了,人生也随之开阔;心恬淡了,烦恼必然减少许多。


这次想说的便是这段的最后一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编者对他的理解和和解读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每个人的看法、维度与角度是不一样的。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只摘取了一个段落,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建议大家先从此篇的开头来读。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这句话是否有背后(隐藏)的深意,或者说是否具有引申的涵义呢?作者在开篇例举的鲲、鹏、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难道只是单纯的为了对比吗?我们都知道庄子的哲学的主题是“自由”。那么这些对比的例子与“自由”又有什么联系呢?

所以根据前后文的逻辑,我作了一下我个人的猜想。以下是我对这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

至人无我的“无我”,我认为是“无分别心”。这种境界的人格局已经非常之大了。在他的眼中,人与万物皆平等。没有了分别之心,没有相互之间的对比,就没有孰殊孰劣了,因为万物皆被他视作平等,你说有多自由?

神人无功的“无功”,我解释为“无欲无求”。虽然如此解释,但是庄子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彼此依附着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的。拿欲望来说,任何欲求都是依附在某种事物上面的,所以庄子真正想说的是,既然我们做不到真正的无所欲求,那么我能做到的就是将欲望本身看淡,这样我们才能接近全然的自由。(又,最近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一个人在跟别人面前吹嘘自己没有欲望,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欲望,所以真正没有欲望的人是实属罕见或根本就不存在的。)

圣人无名的“无名”,我解释为“无执著心”。没有了执念,人心便自由了。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浅见,由于学疏识浅,说的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包涵。那么,下次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