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北京不是哪里都有白米粥喝的。
你可能不知道,北京的天早上五点就会大亮,而晚上八点才会全黑。
你可能不知道,北京的公交车上除了有一位售票员之外,部分车还会有一位管理员。
1
我是个地道的南方姑娘,在今年的五月25号之前一直生活在广东,其中也就离开一两个星期到外地旅游而已,北京是我来到的第一个北方城市。
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是三月中旬,那时候天气还有些冷,虽然广州的天气已经开始渐热了,但是我还是听了朋友的建议,带上了厚衣服。
到了北京之后,空气的确比广州的凉快,幸运的是有带上厚衣服。
北京的天气对于南方人来说最难受的应该就是干燥了,三月中旬的天气在广州已经可以脱离护手霜了,但是北京由于风大,空气水分少,我的手经常会出现掉皮的情况。
刚到北京,那时候看到北京的树都是光秃秃的,一棵树没有一片叶子,这是让我觉得非常新奇的地方。夜里下的飞机,一路从机场到海淀区,路上很少看到色彩斑斓的广告牌。
身体上有些难受的是,因为天气干燥,鼻子不适应,每天都流鼻血。
让我苦恼至极的就是头发了,每天换一种护发素、洗发水,都没能把毛躁这个问题解决。
在广东好好的一头柔顺长发,到了北京之后就成了鸟窝。
就这样,顶着一头毛燥的头发去了一趟天安门,逛了一圈北大。当时还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你也不信,头发也会水土不服。”当时有人评论这是真的。
对于南北气候差异这件事上,我的头发比我更加有发言权。
从前都是从电视上或别人的口中看到或描述北京的生活和景色,真的到了之后,才发现,脑袋里的一万次幻想,都抵不上亲身体验一次。
2
三月份那次只是稍稍地感受了一下北京的天气。后来是五月25号到的北京,准备上岗新工作。
五月底,在广东来说已经是开始蒸肉了,所以我到北京带的衣服都是夏天的,短裤短袖短裙子之类的。
六月份正式开始上岗,早上出门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到有些冷,可以看到院子里的一些大叔大妈这些同院的邻居,或者同时间出门的年轻人,还穿着外套。就是在广东深秋的时候穿的那些拉链卫衣外套。
每次看到这样的时候,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在广东,这时候已经热得要疯了,但是在北京早上还需要穿外套。
也就是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才提醒我,身处的地方是北京,不是我熟悉的广东,慢慢也开始习惯了看到的这些现象,这也提醒了我已经从一名旁观者,开始慢慢融入到参与者的队伍中了。
后来遇到了在北京的第一场雨,下得很大,第二天起来的时候照常穿了夏天的衣服,没想到一路冻到目的地。
那种冷的感觉就像我觉得冬天要来了,路上的人都穿着长裤外套,感觉就只有我穿着短裙子还有短袖。
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我的“在京”生活经验太少了。
虽然受了教训,但是当遇到第二次下雨的时候,我还是穿了短袖短裤,原因是我只有夏天的衣服,进步的地方就是我穿了在夏天里最厚的那一套。
北京这个季节的日长很长,早上五点钟天就大亮了,一开始这让我这个南方人非常的不习惯,在广东,一年四季也不会有在早上五点钟天就大亮的时候,五点钟在南方来说,还可以说是凌晨五点,但是在北京,就会变成早上五点。
我已经是对北京有些熟悉了,最起码我现在已经不会根据天亮的程度来判断时间,我只相信闹钟,闹钟没响,哪怕已经看到了太阳晒进来了,都不要相信,也不会慌张是不是已经要迟到了。
晚上八点,北京的天才全黑,七点是傍晚,而在南方在晚上七点天就已经全黑了,八点已经是晚上了。
大家都说北京的空气不好,但是身在其中后,发现其实没有想象那么差,身边的人都活得挺好的,虽然同事们为了孩子的上学很惆怅,虽然房子要上十万一平米,也许你也看到了新闻上北京水深火热的新闻报道,但是你不身临到这里,你就听不到这里还有很多的欢声笑语,路边的树上很多小鸟栖息,还有很多热情的欢迎。
不止是在北京,无论在哪个城市,用发现美好的那双眼睛去体会当地的不一样,就会发现处处都有笑容。
3
说说吃吧。
到目前为止,在外吃的每一顿,除了火锅之外,其他口味的饭店都还没有习惯。哪里都找不到广东的味道。
刚到公司的第一天,同事很热情地带我去了一家广式餐厅吃了一个肠粉。
我就吃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北京版广式肠粉,然后发现他们家的辣椒酱真的很好吃。
有吃过一次非常好吃的饭店!那是姐带我去的,在故宫的旁边的一个饭店,大大的落地窗上能看到故宫的围墙,很美,菜色非常好,我吃到了一个北京的糕点,叫豌豆黄,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那味道,那是必须要再去一次的。也准备哪个朋友到了北京,就带他到那里去感受一下。是个值得推荐的地方。
(上图)
说到火锅,也不是每一家的火锅都能吃饱的。
那天中午就和同事们去了一家“呷哺呷哺”吃火锅,跟涮涮锅是一样的,一人一个小锅,一切正常,问题出在了调料,服务员给了我一包麻酱,和一些香菜,就没了。
我问服务员,有酱油吗?
服务员说没有。
同事问我:要酱油干嘛?
我说蘸料里酱油不是必备么?
她说:有麻酱就可以了啊。
我说:必须要有酱油才算是蘸料啊。
同事说:你们好变态呀,为什么要酱油。
然后我们又讨论了一番蘸料,原来在北京,麻酱就是蘸料,而且有些麻酱里是花生酱和芝麻酱混搭在一起的。
当我们问到那个在认真吃饭的贵州同事,她们那里是怎么表达麻酱这个词的时候,她说:麻将?就是打麻将啊,大家都打。
在饮食上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找不到白粥喝。
在外面也吃了不少的店了,每次想喝粥的时候,都找不到白粥,大多数分类都是小米粥、大米粥和白米粥,白米粥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白粥,但是早餐店的白米粥很少,还经常没有,大米粥的颜色看起来有些像八宝粥,大多数人吃的都是小米粥。
然后和同事说起,我们那边没有小米粥,只要你去喝粥,都是白米粥,或者一些煮的肉粥,也是白米的,我在广东生活了那么久,我是没吃到过哪家店是有小米粥的,可能有,我不知道。她们都非常惊讶,不停地问我为什么没有小米粥,然后又觉得我们是变态,居然没有小米粥。
我开心我有了和同事讨论这些南北差异的机会,这样我就能更好地证明了我正在这个离我家非常遥远的城市里真真实实地生活着。我真的在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那种颠覆了原有的固态生活观念的感觉,就像一盏灯,点亮了整个人生。
4
然后就是生活习惯。
在北京,很多人是不会天天洗澡的,这是北方的习惯,而且有搓澡巾,能把身上搓得很干净。
可是对于南方的人来说,洗澡是每天都要的。
这里就要注意了,天天洗澡的话,就不要每次都用搓澡巾了,搓完之后整个身体的皮肤都会很粗糙,这样再加上天气干燥,皮肤就收不了了,很容易掉皮,哪怕是在六月份。我现在就是隔天搓一次。
还准备买一些搓澡巾寄回去给老妈,应该会很喜欢。
再说说在沟通上存在的问题。
当初我以为凭着我一口不错的普通话发音,在北京生活根本难不到我。其实大家说的话还是可以听懂的,但问题是,只要他们稍微语速快一些,我就会懵。
接过好多个电话,都是北方人打过来的,说话的语速都非常快,“你说慢一点,我听不清楚”这句话成了我接电话的时候的常用语。
但是这边很多人却很喜欢我说话的语速,我说话的语速被好多人赞过,说我说话很好听。
其实就是说得慢而已。
因为普通话本来就不是母语,说起来还是有点费劲,有时候不怎么说的词还需要停下来想想怎么去表达,所以语速不得不慢下来。
还有个问题我不知道在北京再呆上几年能不能解决。
就是北京区分方向不是用左和右的,而是用东南西北来分方向的,这可痛苦像我这个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一群人,打滴滴定位地点成了一个大难题,最怕司机问我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也最怕听到他说从东南西北的那一个方向过来。
地铁里的出口资讯都是用东南西北来指引的。
这些都成了一些幸福的苦恼,陌生的城市总会给你一些惊喜,让你不知所措,但是就是这样陌生的感觉,才觉得原来这个世界那么新奇,原来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没有经历过。
5
北京的公交车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才会开空调,车上人多的时候,经常各种酸爽。而且,北京的公交卡,是要刷两次的,上次刷一次,下车还要刷一次扣钱。
我上班的地方在三环,每天在公交上都能看到有非常多的人骑摩托车或者自行车上班,这个群体非常庞大,以至于北京的很多地方的交通看起来非常乱。
广州是禁摩的,所以这方面看起来有些不习惯。
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一个月了,今晚和老妈打电话的时候,她从我朋友口中得知我有水土不服,她问我为什么会水土不服,人不是在哪里呆都一样么?我说,这离你那里隔了两千四百多公里呢,很多东西都不一样,空气就很不同。
在这里,会因为自己的地域不同而觉得自己有些特殊,也会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得而觉得自己见识很短浅。这样交接的感觉,你没经历过,你不会懂。只能说,感觉是非常棒的。
by:很多人说我很勇敢,自己一个姑娘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就是比一般人的好奇心更强烈一些而已。
作者简介:喵姬(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身材微胖,思想积极向上,生活态度阳光灿烂,爱说爱笑爱唱爱跳,除了唱歌就爱写作,正在修炼个人品德与身材,愿与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