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无苦、集、灭、道。
〔浅释及参悟〕
一、 什么是”四圣谛”
苦、集、灭、道,佛教称为”四圣谛”。
”谛”是审实不虚的意思,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 “苦、集、灭、道”构成两对因果关系:
苦是果,集是因,苦果是由集因而造成;
灭是果,道是因,入灭是由修道而成就。
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它告知人们,无论是何种困难,只要依照如上四个步骤,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离苦得乐”。
二、四圣谛的内容
(一)苦:最基本的苦是生、老、病、死,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为了求生存、求安全欲的满足,便有贪生怕死的苦,你争我夺的苦,因此衍生出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
(二)集:是聚集受苦的原因,就是由于造就种种业因,才感受种种苦果。“集”是佛法里面的基本观念,称为业感缘起。造业就能感到果报,果报是因为造业而有,这便是业感缘起。造业受报,就好像在山谷中喊叫一声,就有回音。当我们有行为就有反应,没有行为就不会有这种反应。修行的行为是集善业,如果以有我之心,集了善业也有业感。学佛的 人,当以不求回馈的心,来做利益众生的事,便是无相行。如《金刚经》所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也就是度了一切众生,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度了众生的人。到了这个程度,就没有集了。
(三)灭:是灭苦与断集。使受苦的原因不再发生,即使已集的苦因未消,苦报仍得去受,但已实证无我的人,不会厌苦,便等于无苦。如果你尚未解脱生死,若能釜底抽薪,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也算是做着灭苦的工作。一边受苦,一边不再制造苦的业因,这就是修持灭苦之道;不但灭了苦,同时也断了集。有善根的凡夫们,虽已知道要灭苦断集,唯因业力重,障碍多,以致心不由己、身不由己,无法不造生死业,所以需要修行的方法,那便是修道、断集、灭苦。
(四)道:修道可以帮助我们渐渐地达成断集灭苦的目的。道的总则是戒、定、慧,并称为三无漏学。
“戒”是不当做的不得做,应当做的不得不做,否则便是犯戒,便应立刻忏悔。如此便能使得苦的原因渐渐地断绝,苦的结果乐意地接受,苦就越来越少了。
“定”是使得浮动的情绪心获得安定、平静,不再自恼恼人,不再制造苦因,若在定中,自然不会犯戒。
“慧”有两种,一是有漏慧,一是无漏慧。有漏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见解、智慧。无漏慧是无我的智慧,断烦恼是它,度众生也是它;离苦是它,救苦也是它。
三、“无苦、集、灭、道”的含义
修行的初步,是要修行苦、集、灭、道四圣谛法的。 然而,佛陀以一个“无”字提醒人们,四圣谛等法仅仅是灭苦的方法,苦去除后,不应再执着于所使用的方法与理论,才能真正达到无牵无挂的境界。破除对理论、观点和见解的执着,这是《心经》中悟空的第二层含义。
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