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押井守导演的95版《攻壳机动队》时,我是怀着一颗机械战斗热血的心的,就像那时候大多数少年一样,《EVA》、《高达》等动漫,在男孩子之间流行着,热血的战斗和硬核的故事成为了吸引少男的法宝,所以当我第一次播放95版《攻壳机动队》,不到5分钟就关闭了,看不下去。赛博朋克式的画风,女性主角草薙素子,超前的网络连通化世界架构……都让我缺乏看下去的动力。
随着之后看了越来越多的动漫,接触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甚至随着现代生活网络化的进步,我又重新点下了95版《攻壳机动队》的播放键,这一次,影片带给我的是直达灵魂的震撼——
定义我们作为“人类”的,是我们的肉体还是灵魂?
定义我们“灵魂”的,是我们的思考还是记忆?
义体比肉体强大,可以修复;记忆可以篡改,移植。
我如何确定“我”的真实存在,我想要找到“我”的真实存在。
在我看来,95版《攻壳机动队》想要讲述的,就是英文片名里《Ghost in the shell》中到底什么才是“Ghost”,是向灵魂的一次直接对话与提问,甚至在20年前,就直接预言了未来世界在面临网络连通化和机器智能化之后,人类在高级AI面前越来越显得弱势与多余,而定义人类本身的“灵魂”与“情感”,成为了我们自认为可以区别于机器,乃至超越机器的核心。
95版《攻壳机动队》带给我的享受,是一次次向自己的灵魂提问,一次次思考生命本源真谛的快感,纵然一生寻不得答案,但每问一次,就感觉更近一步,每近一步,就生出生命的更多可能。
2017版的《攻壳机动队》,启用了鲁伯特作为导演,有过比较丰富的经典改编经验的他,在这部“神作”的面前还是没能扛起大旗,其实也无法去责备导演,毕竟前作的起点太高,解读太深,概念仿佛伸手可又触缥缈似幻,简而言之,已经进入“玄学”的领域了,而作为商业化的再次创作,死忠粉和路人观众之间永远无法完美把握,举个已经有过的例子——《魔兽》。
当然,17版中“草薙素子”一角选择了我们的“黑寡妇”斯嘉丽,为影片赚得了足够的曝光量和眼球,虽然一身秋衣秋裤的生物模拟隐藏盔甲实在是有点雷……但是寡姐凹凸有致的身材还是足够有料,高冷寡言的气质与原著吻合度极高,从《超体》中带来的一丝机械感,还有《她》中带来的一丝AI感,综合起来就成为了最让观众大饱眼福和最没有接受障碍的“草薙素子”,完美不敢讲,但想不出还有谁能超越寡姐。
17版中最让人尴尬的,是作为死忠粉感觉到故事被做成了好莱坞式的特工影片,而作为路人观众,又不像普通好莱坞式特工影片那么简单易懂,这就很尴尬,如果两边的观众接受起来都有问题的话,那在首轮的票房产出过后,就缺乏口碑的持续推动能力,后续的观众还有谁来为影片买单呢?大概只剩下寡姐的粉丝和少部分好莱坞电影必看观众,所以最后在中国只有2亿票房,也不难理解了。
还想补充一句的是,国内市场目前依旧执着于各种“IP”的积累、孵化、开发,但是盲目的去追捧去贴靠,总显得有那么一丝过于狂热和不理智,这两年的电影市场已经在变化,观众的眼光和审美已经在变化,我们看到了危机,但正所谓“不破不立”,危机之中必然存在着未来的方向,中国电影不会被一竿子打死,而杀不死你的东西,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这,不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