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古典老师的读书会后,我深受启发,因此记录下了一些感悟。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但是,为什么我们明明阅读了很多内容,合上就忘,似乎所有的知识就烟消云散了呢?真实生活里根本用不上?别人谈起来头头是道,而自己往往只能点头附和,感觉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当我们坐下来想要写作时,发现思绪散乱,鸡零狗碎,无从下笔。
原因在于,我们需要理解书中的知识,而不仅仅是记住书的内容。想想看,我们阅读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勾画重点,认为这样就足够了。然而,这种阅读方式与没阅读没有太大区别,因为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将新知与旧有的概念和经验连接起来,对,
新知识只能通过“链接旧概念” “链接旧体验” 来获得。
而我的阅读习惯通常是这样的:
1)浏览一遍就开始读,勾勾画画写写;
2)过一段时间再读,觉得像在读一本新书,有新的感悟;
3)偶尔再翻看一下,那些勾勾画画写写,将触动的记录下来,感动自己。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却依旧感觉如饮鸩止渴,合上就忘,真实生活里用不上。别人谈起来头头是道,而自己只能随声附和,好像是这么回事。
这里,古典老师就提出检视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他还介绍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 核心概念:“不是……而是……”
- 个人体验:“我有一个经验、体验、感悟、发现”
- 行动导向:“当……时,我会……”
仿照这个思路:我以后读书不再一味的把读完书作为任务,为了读书而读书,应该多思考多总结:用几句话能概述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列出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再把这些知识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生活联系起来。所以,要写读书笔记,结合生活中的困惑,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记录下来。
此外,古典老师多次强调我记忆的特点:存入越难,提取越易。存入越容易,提取就越难。所以,读书不要图快,没有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那么将来必是想不起来读了什么。
通过古典老师的读书会,收获很多。记住,阅读的目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和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书籍中获得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