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因为给孩子吃梨,和我妈引发一次小小的较量。
因为我懒没给切块,只削了皮让孩子自己抱着啃。
我妈立刻指责我,用言语胁迫我给孩子切块。
我没有听从,也没反驳。
我在心里说:养孩子不能太精细,是粗着吃还是细着吃,只要孩子和妈妈两个人觉得舒服彼此接受就可以了。
我还在心里说:你看你一手带大的大宝,五岁了,蔬菜咽不下去,瘦肉咽不下去,水果要切小块,各种挑食,还不喂不吃,你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
你看,小宝啃的多开心。
我不想在如何吃这样的小问题上过多关注,只要能吃进肚子里,用手抓也可以,衣服弄脏也没关系,肯定不会一辈子学不会用筷子,也不会一辈子都把衣服弄脏。
我的意思是,到了时间她就能学会用筷子,也能照顾好自己的衣服。
28个月,她已经很少弄脏衣服了,弄脏地面的程度比以前也减轻很多很多。
通常都是做什么吃什么,自己吃多半,大人只需协助小半。
这证明,我一直以来的养育方式虽然饱受老人诟病,但却是对的。
对比两个孩子,我发现,越是过多的关注什么,那个方面就越容易产生问题。
我从国外打工回来的时候大宝20个月,那时候姥姥为了让大宝好好吃饭,用了喂咸菜就着,吃方便面,看电视转移注意力趁机塞几口等方式,在饮食上也特别单一,煮面条就是煮面条,菜不放,鸡蛋也不放。大宝每天的饮食就是:面条,疙瘩汤,鸡蛋,方便面,火腿肠循环。
在加辅食期就这样单一能不挑食吗?
到小宝加辅食的时候,我买了研磨碗,做各种菜泥,果汁泥,紫薯山药泥等,还买了成品的各鱼泥,肉泥回来。
在饮食多样化的同时,我也观察小宝的反应,如果她想自己动手,我就让她去尝试,脏乱不怕,收拾一下就好了。但是不能把孩子自己动手的欲望掐灭了。
如果孩子能自己吃,我能省心省事,何乐而不为呢?
大宝上幼儿园之后,姥姥关注的问题也始终是,在学校吃饱了吗?
早晨上学前,千叮咛万嘱咐“在学校一定要吃饱,要多吃,不够了再问老师要。”就这一句话反反复复说。
如果总结我妈一天当中说的最多的话,就属“孩子们吃饭”了。
从精神上的大力关注,到行动上的强力实践,尤其是边吃饭边叨叨让我们多吃抑或责怪我们吃得少,最让人受不了,以至于我很长时间厌食,大宝也轻微厌食,我爸爸挑食,厌食,我姐姐不挑食,但是不会去欣赏美食,她说,吃啥都一样,吃啥都一个味。
我们全家人,没有一个能好好享受美食的。
不对,还有一个,我的小宝。
小宝是唯一一个在吃饭上让姥姥还比较满意的。
我想这都是源于我粗中有细的养育啊!
梨怎么吃?切小块?还是啃着吃?
不切是我懒,也是我想培养她粗放一点,大气一点,培养她自己动手,自己照顾自己的乐趣。
我不想在生活中表现的处处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如果你把孩子当瓷器,时间久了,孩子就觉得她自己就是个瓷器。
可能在我妈心里,我养孩子是很粗的。她看不到我的用心良苦。她也不懂当下的点滴事情对孩子未来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她不懂我,没有关系。我知道自己的坚持意义何在就好了。
同时,我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形成这样的思想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普遍特征。我不认同她的理念,我不喜欢她的方式,我不喜欢她批评我,但是我接纳她以这样的方式帮我们带小孩,我用沉默不语来反抗,并在这种吵吵闹闹中共享家庭的欢乐。(吵吵闹闹怎么还会有欢乐呢?呵呵,我家一直都是这样吵吵闹闹的,彼此指责的,就跟罗子君妈妈家一样,没经历过的,真的不会懂。吵闹改变不了,就只能从中发现爱,找到爱,指责也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吧。)
我爱我妈妈,我也感恩她白天帮我带孩子。
(原创,非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