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慢节奏的时代,爱情缓慢而悠长,像储存的老酒,入口留香。
虎踞钟山,龙蟠石城,十朝古都,风姿缱绻,放眼一片的车水马龙。
这城市历经江南风月,亦经历炮火硝烟。
民国志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到:“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然而民国中就有这么一批传奇人物,也许金戈铁马,也许坐拥书城,也许登台论战,也许埋头著述,但他们心底最温柔的地方,始终为一个人保留。
他们纵心随性,碰出的爱情之火,比烟花还要绚烂。
他们将爱情编织成情书,打造了民国最有特色的爱情传奇。
等风的“青蛙13号”
1932年盛夏的一天,苏州九如巷张公馆门前站了一位身穿灰色长衫的人,他叩响了张家大门以后,对看守的下人说:“我姓沈,来拜见张家三小姐。”
这位儒雅的湘西文士四年时光,一千封情书终究敌不过一句“他顽固的爱着我,我顽固的不爱他。”
深情是错付了吗?从始至终的一厢情愿,从始至终不过是一位默默无名的“青蛙13号”(张兆和给沈从文13封情书的编号)
有人说沈从文的爱情多了份偏执,多了份幼稚。他在等风,也在等他的“三三”。
沈从文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那一年他27岁,她18岁。
一朵冰花
你似一朵初开的花,初见时便明丽的让他移不开眼。
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远洋客轮上的一番阴差阳错。
没有泰坦尼克号那般凄美,却也是上天特赐的缘分。
1923年上海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冰心托自己的学长许地山去找清华一个吴姓同学,结果找来了吴文藻。
这位“书呆子”的一句“你学文学的,这些书你都没看。这次到美国,你要多读一些书,否则算是白来了!”至此,两人以诤友相待。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婚礼。
或许,这就是那个慢节奏的时代对婚姻的最好解释。
将文艺带入生活,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但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蓦然回首,海棠依旧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可是,你在哪呀?”
那个没有鲜花,没有誓言的年代,但牵了手就是一辈子,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时期。那时,邓颖超回忆:“我们相见,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
周恩来和留在国内的邓颖超鸿雁传书,他们通过书信了解了各自的生活。
共同的信仰使他们超越地域的阻隔,走到了一起。
从此,他们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相爱始终。
然而蜜月还未过,两人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此后51年的婚姻,聚少离多。
但正如邓颖超说:“和爱的人走到哪,哪里都是家。”
他们的爱情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是爱人,是战友,更是一生的知己。
在你身边,做一辈子的酷女孩
1930年遇到朱自清以前,陈竹隐是个很酷的女生。
她八岁念私塾,课外书是哥哥带回家的时下最火的杂志。
在新时代文化的熏陶下,陈竹隐一点也不像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拘谨也不守旧。
他们初次相遇在一场相亲中,溥侗心疼陈竹隐始终孤身一人,悄悄张罗了这次会面。
虽说朱自清是位“寡淡”的人,说起情话来却是直击人的心房。
“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的力量。”
至此,朱自清对陈竹隐的爱,赠与她独自撑起一个家的勇气。
陈竹隐对朱自清的爱,给予他在战火中坚守岗位的力量。
相濡以沫,相互迁就,这或许就是对爱情最好的答复。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鲁迅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朱生豪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徐志摩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