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完了一本据说巨好看,巨感动的自传——《巨流河》(作者齐邦媛)。
实则真的挺感人的。墙裂推荐。
作为一名中国近代史甚至才刚刚学到戊戌变法的初中生,看到这一本书,看到一个个有所耳闻但不怎么熟悉的历史事件中,真实的人、事,真实的颠沛流离,真实的分别与死亡,我深深感受到每个人如同沙粒般渺小,在时代的洪流中命运变数的无常。
《巨流河》,写的就是齐邦媛父女两代人,在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岁月,从辽宁的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故事,以亲身际遇见证了两代人纵贯百年、横跨海峡两岸的大时代变迁。这是一段家国史。因为有真实的生活,有实实在在活着的、为国家为民族流血牺牲的人。每一个人,有名有姓,真实地令人悲伤。
作为一名台湾作家,教育家,她的书中会传递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思想。比如当她在大陆读大学时,全校都在闹革命运动,基本没什么人有心思学习。当时如果她说出一句:我们先把书读好,会被拉出去大型批斗。她是全校寥寥几个“书呆子”,沉迷于知识中,没有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被很多人嘲笑说她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在那之后,如果没有当初那批知识分子,又由谁来建设社会,发展科技和文化呢?
她读书时正值南京大屠杀那段动荡时代,辗转全国各地,时不时由于家人身份敏感而改名换姓,转学。生活中是没有尽头的流浪与逃亡,家人们也九死一生,学校中很多同学无父无母没有家庭。很难想象拥有这样的童年时代,她依然能在学术上有如此建树,真的很厉害。
虽然从南京到汉口的流亡路途,有说不尽的苦难,但让齐邦媛记忆犹新的是,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教科书、仪器和设备,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能容人的地方,就是南开中学老师上课的地方。齐邦媛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
听说台湾出版的巨流河的书侧有这样一句话“读了这本书,你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齐邦媛对于台湾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没有她的推动,整个台湾的语文教育和台湾文学会大打折扣。(我本人也对于她在书中展露出的英语水平,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随随便便一举例,就是我无法企及的那种生动和深刻)
巨流河,是辽河的旧称,也是辽宁省的母亲河。如果当年的军队度过了巨流河,赢得了那场战争,历史是不是会被改写呢?但是,那是一条永远渡不过去的巨流河。
哑口海,位于台湾的最南端。全书的最后,作者一个人去大连海边公园的石阶上坐着,“望着渤海流入黄海,再流进东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两千多公里航行到台湾。绕过全岛到南端的鹅銮鼻,灯塔下面数里就是哑口海,海湾湛蓝,静美,据说风浪到此音灭声消。
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
意犹未尽,有种悲伤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