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平台上写作两年,超过30万字,我仍然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缺少灵感、常常笔头犯难。每当写完一篇文章,也不知道自己写的好或者不好,只有抒发胸中郁气的愉悦感,不修改,不回看,点击发送,一时爽哉。
事后盯着手机看着屏幕,想要获得只言片语的点评,或者零星的赞赏,恨不能每分每秒刷新一次。现代这种即时发送的电子写作方式,已经养成了我们这种快写手的坏习惯,不懂得谋篇布局,不知道斟词酌句,不习惯过渡铺陈,不晓得欲扬先抑。我们认为写作简单,因为开始写了,就以为是写作,其实不然。
好的作品,有着文字本身流转音韵的魅力,有着高山仰止般的情怀,有着浩瀚如海的宽度,更有着细腻如青丝般的情感。
我们现在的写作,更像是快餐文化的模具化输出,虽貌美味甘,却久食生厌,初看貌似理清词清,再思却逻辑混乱,牵强附会。
我相信大多数人也如我一般,虽笔耕不辍,期望从浅薄的语句里经过长期的描摹能够妙笔生花,却懒于思考,朝着错误的方向策马狂奔。写字的人,都想要写出一篇篇好文,让人拍案叫绝、掩卷长思,能够无意间被人提起 ,流转在更多人胸中,最好还能被刊发传阅,流芳百世。这,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罢。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写作过程何其难呐!
不久前读到的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门,给了我一张地图,在曲径深幽的写作黑匣子里,让我按图索骥,逐步找到自己的写作方法。阅读完掩卷长思,再不觉得写作难。
开始写,有方法,重积累,常思辨,写作很简单。
❤ 站在巨人肩膀上,能够更快摸到月亮
这是一本有着渗透到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指南的全方位书籍,告诉你怎么写是对的,怎么写是错的,写作流程如何操作更有效率、文章结构如何搭建更有逻辑等等,是我们这一类写作找不到方向,不明确好赖,像无头苍蝇般在书海里乱撞的初级写作者案头翻阅工具书。她叫《完全写作指南》。
作者Laura Brown博士,拥有三十年的写作辅导经验,曾在多家写作供方和专家协会中担任写作顾问,为不同的机构设计写作培训计划。她曾与哥伦比亚大学和通用电器公司合作,在网站上开设了一些列商务写作课程,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及美国爱纳大学开设文学写作课。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从提笔就怕 到什么都能写”,这是一本地图,跟着她的指引,可以寻到写作的宝藏。当然,我们不能期望阅读一本书,就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写作水平,现在市面上教写作的书千千万万,却也只有这一本,既广阔又内涵,让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训练自己写作的技能,让你掌握各类写作方法的同时,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就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就能够更接近自己心中的月亮。
❤ 写作是个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有套路的
塞缪尔·约翰逊说:“只要肯努力,任何时候你都能写作。”
这里他不仅是说努力就能写作,其实更说明,写作是个有套路可循的技能。而这个套路就是: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
你也许会说,我提笔就写,不需要初稿,我写完就发,还非常高效。我不否认,对于大多数惊才绝艳的人来说,灵感迸发的时候是不需要按照这个步骤去做的,因为那灵光一闪,简直百年难得一遇。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想要写出一篇10W+的文章,没有前期艰苦卓绝的积累,没有恰逢热点的读者视角,没有巧妙构思的阅读快感,没有字斟句酌的审慎小心,都无法让我们一个小时就出产一篇高质量高水准的热文、好文。
写作,是面向读者的一种自我陈述,更是剖析自我渴望接受的一场自我表白。写的不够好,不够真诚,不够充沛,语句平淡,故事单薄,甚至连比喻对象都大众脸,那读者为什么要去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阅读消化一篇对自己既无情感共鸣,又无消遣有趣的文章呢?
所以,写作需要布局、思考、有的放矢,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个“转盘”。遵循这个套路,围绕目标去走,跟着读者去写,发散思维去搜集,组织材料去排列,大笔一挥,初稿即成,痛苦地修改个几回,至少能够比上一次进步,这也算是离心中的月亮又更近了些。
我在写这篇书评之前,阅读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琢磨提纲,我的目标是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我的读者是希望获取知识、得到有效信息的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们,而我一整天都在发散思维,想象着我在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这本书的方法,组织材料写提纲,就在5分钟内完成了整个谋篇布局。这是我在了解了本书“如何写提纲”这个版块内容之后,开始尝试写作的实践。
在此之前,我写书评影评,从来都是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因为每次一个点还未写完写透,我就想到了下一个细节,总是担心忘记,就立马写上去,思维容易混乱,还常常跑偏。不爱修改文章是我的一大毛病,所以导致常常发出去的文章有错别字和表意不清的情况。
就像作者所说:“很少会出现特别完美的初稿,其罕见程度就像是在温哥华看到了晴天,或是在佛罗里达看到了北极熊。”没有修改的文章,像璞玉,不雕琢,是很难绽放耀眼的光芒的。
另外,能够有头脑风暴这个过程的写作,会让文章更丰满,也会让文章更有厚度。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有灵感的时候毕竟都是少数,更多的素材和例证,都来自于生活和积累。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印象笔记账号或者随身的记事本,或者是讯飞语记这样的即时语音记录APP,这都是我们积累日常感受,捕捉细微情绪和思绪的有效工具。这些用来干什么呢?那就是在我们头脑风暴的时候的仓库,在里面汲取可用以服务主题的素材,最后组织成一篇丰富精彩的文章。
比如说,你在今天听到一位朋友结婚的消息,就可以用以写作爱情和婚姻的素材,你上班路上在地铁遇到的警犬执勤的画面,就可以作为日后类似事件发生时的评论内容,写下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记录下固执往前走的时间碎片,冷不丁的有一天,就是你回忆过往,写一篇回忆录的素材。相信我,细节从生活中来,而素材从细节里出。
❤ 知道“不要做"比知道"这样做"更重要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经常把认为写的精彩的句子画上波浪线,折起书角,用以下次回味,我们知道这些句子写的美,这样写能让人愉悦和美感。不论模仿的蹩脚还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平凡的表达就是经典,都是我们主观意识上的”自以为“,有时候固有的思想成见,会影响我们笔下的句子,我们认为美的,不一定大家都觉得美,所以这里就要提到前面所说的,读者视角。
书中每一种类型写作的范例之后,就有这样一个“这样做”和“不要这样做”。范例让我们有模仿的对象,知道这样是对的,为大家所接收的,然而,范例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隐约知道可能这样写不对,可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写为什么不对。所以我们亟需一个明确的指引,告诉我们普遍意义上哪些是不对的,而往往这些解释能够让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感谢信里,作者就提到:“感谢信不要写得太含糊或太宽泛。不要去提礼物的价格或者礼金。不要过分夸奖礼物。如果你把这份礼物夸到了极致,可能就是暗示对方,这份感谢并不那么真诚。如果你有一沓感谢信要写,注意不要陷入'自动驾驶模式',尽量让信件私人化一些。”
其实都是很小的细节,但是往往我们不会去深究,导致了自己可能在表达上,因为写的不够体己贴切而冒犯了对方不自知。而这样一本指南,可以让你显得贴心又温暖,换句话说,这本书可以让你变得高情商,现实生活中,往往这些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思考总结,甚至有些时候,不去经历就不会知道。
知道“不要做"比知道"这样做"更重要,因为人性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只有在”吃一堑长一智“的时候,才会去总结,可是,在写作过程中,谁会去每一篇文章帮你提醒呢?
❤
一本指南类的书籍,不需要你从头到尾去翻阅,只需要你知道她的结构和篇章,挑选最有兴趣的地方去读,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在手边翻阅,就足够了。市面上大多数的教写作的书,都会殊途同归的告诉大家怎么积累,怎么写作,哪些技巧,然后自己去融会贯通,她也一样,告诉你一个方法,给了你从个人生活信件,投诉邮件以及情书的写法,到职场邮件、汇报、会议纪要的写法,甚至学校论文摘要等细节的地方也一应俱全。
重要的是,她可以渗透到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写作的帮助,更是一本生活指南。